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2年12月24日> 总第985期 > 11 > 新闻内容
谁点起老人怒火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林 敬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4日  查看次数:  
  
  受访专家:杨舒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孙春云,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年轻人工作与生活压力大,易出现情绪暴躁的情形,可为啥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的老人也会动不动地就发下“火”呢,而且激起他们怒火的事情在旁人看来又是那么微不足道。
  场景回放:老人气势汹汹地一个箭步冲上来,勒住馒头铺老板的脖子,提刀就砍。原来,前面一位女士嫌馒头小,让老板换了个大的,到老人这里,又把这小馒头给了他。老人说,别人不要的凭啥卖给我!老板也觉得委屈,馒头大小也差不了多少,生意这么忙,哪有时间总换来换去呢!
  不合理,需要温和的坚持
  老人退休之后,如果生活没有了精神寄托,很容易变得烦躁、孤独、抑郁、敏感、多疑。无论是馒头铺老板还是与老人有摩擦的年轻人都应该注意到老人这一特殊特点,尽量不要与老人发生争执。老人自己也要有平和心态,即使觉得不合理,也要慢慢讲,坚持表达自己的意思,所谓“温和的坚持”,重点是达到目的,而不是发脾气。
  场景回放:早八点,裹挟在上班族中的王奶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挤上了公交车,看到黄座椅上姑娘未起身让座,她指桑骂槐地为车上的年轻人上了一堂“公德课”。老人觉得,我们年轻时为社会作出了贡献,退休了也应该受到尊重。姑娘觉得,我早上六点起来坐两小时车才能到单位,我也累呀!
  不容易,更体现尊老爱幼
  觉得社会、家庭对自己的关心与重视不够多,也是现在一些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心理,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引起社会及家人对自己的关注。其实,老人越是希望社会关心自己,就越是难以满足,无所求,才容易感到幸福。而且,现在年轻人承载的压力也很大,如果老人用一颗宽容、仁慈的心来理解年轻人,会减少很多矛盾。而年轻人虽然辛苦,也要体谅老人为生活、家庭奔波忙碌。越是不容易的情况下,越能体现尊老爱幼。
  场景回放:远在北京工作的儿子一进家门,陈奶奶不仅没有笑脸相迎,反而满腔怒火将儿子臭骂了一顿。老人絮叨着, “三六九”往外走才是吉利的,嘱咐了好几遍,还是初一就出门了!儿子也烦了,我年假就五天,等到初三再回来,假期就过半了,除去来回坐车,还能在家待多久?
  不落后,积极参与新事务
  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由于生活范围的缩小,会逐渐与社会脱离,即使夫妻双方健全的老人也会出现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现象。老人退休后,最好多学习一些新的科技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心态观察社会现象、参与社会活动,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看似迷信的老人,其实是希望儿女平安,宁愿儿女少在家一天,也不愿意儿女不吉利,所以年轻人也要尽量尊重老人的愿望,以老人能接受的方式关爱老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