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2年12月06日> 总第980期 > 15 > 新闻内容
番茄红素:被忽视的抗癌明星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6日  查看次数:  
  
  番茄红素,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营养素。
  说熟悉,是因为其鼎鼎大名众人皆知,“西红柿里有番茄红素,炒熟吃才能得到有效吸收”几乎成了常识。说陌生,是因为很少有人知道,番茄红素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血液和组织中,是目前自然界中已知的最强抗氧化剂之一,其清除自由基的功效甚至比广为人知的维生素E还要强100倍。
  正是基于这个特性,番茄红素也成了最有可能预防癌症和心脏病的物质。而事实上,无数的权威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番茄红素有防病抗癌作用 自1873年Hartsen从番茄中分离出番茄红素以来,科学家对于番茄红素的热情就始终没有减弱。最大的疑问是,既然番茄红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理论上拥有了抗癌的能力,但作用具体有多大?最终,科学家把目光聚焦到了人体血清番茄红素浓度同几种癌症的关系上。
  他们惊诧地发现,当血清中番茄红素持续降低时,前列腺癌、消化道癌、膀胱癌等几种主要癌症的风险也在升高。
  拿消化道癌中的典型——胃癌来说,对日本4 个胃癌高发区进行的调查表明,当被测试者血浆中的番茄红素含量下降,罹患胃癌风险就升高,证明血浆中番茄红素含量与胃癌发病率呈反比关系。
  胰腺癌也是如此。将献血达12年而近期被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的冷冻储存血清样品,与同期留存的健康人群的血清样品进行比对,发现癌变患病组与健康组人群的番茄红素平均血清浓度差别巨大,前者为0.7umol/L,后者为0.93umol/L。
  在对皮肤癌的一项研究中,请16名健康妇女将自己的一小块皮肤暴露于一定剂量的紫外线下,然后和邻近照射皮肤部位的皮肤相比,受照射部位皮肤中的番茄红素浓度下降、紫外线致红斑率上升。而在给10名健康妇女每日补充2mg,连续两个月的番茄红素后,致红斑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效果最显著的是前列腺癌。流行病学家MILLS从1976年起,对14000名意大利居民进行了连续6年的随访研究。这些人每周食用五次以上“油脂型番茄酱”,前列腺癌发病率较其他地区低34%。(上述实验数据摘自《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8年第25卷第2期《番茄红素对人体健康的潜在作用》,徐伟、刁复强编译)
  美国科学家Giovannucci博士曾回顾分析了有关番茄、番茄制品、番茄红素水平与癌等流行病学研究的72份报告,其中57份报告表明,番茄摄入或血液中番茄红素水平与几种典型癌的发生呈负相关。最强烈的负相关是前列腺癌、肺癌和胃癌。(《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年第2卷《健康食品配料——番茄红素的性质及应用》,作者刘远鹏)
  寻找全球最佳番茄红素 当番茄红素的保健价值被发现、被挖掘之后,人们发现,如何“补”好番茄红素,难度并不比科学发现来得更容易。
  好番茄靠天吃饭,日照越长,温差越大,成熟度越高的番茄,其番茄红素含量也越高。不过,这个问题在中国很好地解决了,答案就是新疆——这里生长着全球最好的番茄。
  这里每天日照时间最长可达16小时以上,气候土壤都特别适合番茄生长,其番茄红素品质可与美国南加州相媲美,含量则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曾经一段时间,吃新鲜番茄成为健康生活的象征。不过科学家很快发现,从量上看,光靠吃番茄并不能有效补充人体所需的番茄红素。统计显示,要想达到保健功用,一天得吃10公斤番茄。于是,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浓缩后制成保健品每日服用成为最佳选择。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只要原料天然,产品就是天然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天然保健品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原料天然,二是生产工艺无化学污染。一直以来,番茄红素都是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这种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低廉,但缺点是产品中可能残留有机溶剂,长期服用对身体会有伤害隐患。
  科学家们找到了另外一种替代方法: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将二氧化碳气体高压成液态,用液态二氧化碳溶出番茄红素,然后减压汽化掉二氧化碳,留下纯番茄红素。这种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但没有化学溶剂残留,是未来的安全提取方向。(杨绪军)
  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麦海尔斯健康咨询热线 400-779-1618
  专家观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院林琳:番茄红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威力比维生素A还要大,男性多吃可预防前列腺癌、胃癌、大肠癌;女性多吃可预防子宫颈癌、乳腺癌等癌症。
  北京医院营养科主任李长平:如果说中国“多谷多豆,多蔬少肉”的传统饮食结构无意中将中国男人的前列腺保护了几千年,那么随着传统饮食习惯的崩解,中国男人、特别是老年男性的前列腺逐渐暴露在癌细胞的攻击下了。而番茄红素无疑是狙击前列腺癌的最佳武器。
  中华医学会中老年男性健康研究会副会长陆曙民:番茄红素在男性重要的生殖器官中都有相应分布,如在男性前列腺分布约64.13、睾丸分布21.36(nmol/g)。但可惜的是,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器官中的番茄红素含量逐渐降低,当低于上述水平时,伴生出现性功能障碍、前列腺肥大等临床症状。
  番茄红素风云录
  1873年,Hartsen从番茄中分离出一深红色色素结晶,后被鉴定为番茄红素。
  1875年,Millardet从番茄中得到番茄红素粗品,并命名为solanorubin。
  1903年,Schunck将番茄中提取色素命名为番茄红素(lycopene),发现该色素吸收光谱与胡萝卜素不同。
  1910年,Willstatter与Escher对番茄红素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得出其正确的分子式为c40h56。
  1928-1931年,Karrer等弄清了番茄红素的构型。
  1932年,Kuhn与Grundmann与用铬酸氧化番茄红素,获得长链的降解产物,证实了番茄红素分子式。
  1959年,Ernster等首次报道了番茄红素的生理功能,发现腹腔注射番茄红素可以增加辐照小鼠的成活率和增加对细菌感染的抵抗。
  1989年,Morris等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含量低与胰腺癌、膀肤癌的发生相关,血液中番茄红素含量最低的人,患胰腺癌的机率增加五倍。
  1990年,有机溶剂提取番茄红素法被广泛使用。
  1986-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对48000名医务界的男子经过六年的研究证实,常吃番茄的人比不常吃番茄的人,患前列腺癌的机会减少了,研究者推论是与番茄中番茄红素有关。
  1994年,Levy等研究了番茄红素制剂。
  1995年,Khachik等发现番茄红素具有极强的抗氧化能力。
  1996年,Sharoni等对番茄红素的抗癌活性的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对子宫癌细胞、肺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
  2003年,国内开展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番茄红素法。
  2003-至今,番茄红素的研究己成为国外营养学和医学的热点,目前每月都有大量的番茄红素功能性研究报告出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