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失陪族,现代社会的新兴族群,指的是那些很少有时间能陪伴在家人身旁的都市人群。
编者按: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职场人,我们希望重大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都能够在现场,“你在场吗?”“你亲眼看到了吗?”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失真。可,是否注意到,我们已经是失陪族中的一员了,悄然间已经有了许多不在场证明:失陪于父母、妻儿,甚至于自己。
失陪于父母
最近在网上流传“亲情计算题”——假设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除掉应酬朋友、睡觉,你有多少时间真正和爸妈在一起?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就算爸妈能活到85岁,这辈子你还能和爸妈相处多久?只有25天了。
陪父母:生理排第二,心理要排第一
如今,物质条件也已成为衡量情感与亲情的重要指标。时常会听到我周围的人议论:“努力工作,为家里提供更多经济贡献是爱家的最好表现。”
但我们的父母也许却并不真正在意物质享受。据我在网络上看到的调查显示,65%的老人最迫切的需求是时常有儿女陪伴,其次才是生理照顾。可见,在你意气风发之时,慢慢老去的父母最大的愿望是和你一起吃一顿便饭,让你听听她的唠叨……
最为重要的是,你看似不经意的失陪却给父母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到医院的心理门诊走一遭,会发现,来这里看失眠、抑郁的老人比年轻人还多。
失陪于孩子
月月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两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她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后来又进了寄宿小学,更是缺少了亲人的陪伴,性格慢慢变得孤僻。本来就很少有人陪伴,她还不愿意与人说话,仿佛不知道怎么跟人相处,不知道如何开始交流。
陪孩子:既要有爱,还要有安全感
对孩子来说,他极度地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忙,越来越多的放弃了对孩子的陪伴,他们的设想是:孩子太小,只要长身体就行,等孩子长大一些,再考虑学习等事宜。他们不知道,孩子从0岁开始,就已经进入“非正式学习”中,学习相关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孩子的安全感是他们可以正常学习的基础,来自父母的陪伴则非常重要。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语)
失陪于妻子
当下,我们 “很忙”,现代三口之家的关系在繁琐的事情面前也正日渐疏离。很晚了,一位丈夫满是疲惫地下夜班回到家,妻子正靠在门边。妻子问他:“亲爱的,明天,你能否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个饭……”这样的场景似乎很常见。
陪妻子:有家有爱,才有真正的成功
对于个人来说,在当下的社会观念中,忙碌反而比天伦之乐更成为了一种慰藉。因为很多人相信:没有事业的人生是空白的,但凡事又要有度。
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曾到多所大学讲课,但其中有一位学生的问题却把他问倒了:“你是否只想着自己的事业,关心过家人没有?”
“人生有很多的无奈,这就是其中一份很难回避的无奈。在觉得对不起家人的时候就多抽一些时间来陪陪他们,尽量多和他们在一起,在觉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就加大工作上的投入,玩一种家庭和工作的平衡。”黄鸣到了年届50的时候才有了这种人生缺憾的思考。我们能否将思考提前?也许只是每个月抽出一天的时间,提前一点时间下班,去陪一下失陪已久的妻子。毕竟,有家有爱,才有真正的成功。
失陪于自己
“奔波劳碌、马不停蹄,赶场、应酬”,我们的脑子里满是被时间牵着的这些词。我周围就有朋友跟我说,真想自己能蜷在沙发上好好地看一本书呀!细想想,有多久没有安逸地不带任何功利想法地去细读一本书了?
陪自己:不迷失,先要让心静下来
现代社会,人人都忙,缺少的是闲暇,缺少的是给自己一个空间。我读高中的时候,就想着,以后要在自己的屋子里专门给自己开辟一间书屋,里面除了书就只有一张可当床也可当椅的沙发,我会找个下午,懒懒地在里面读我喜欢的书,做我自己的梦,不让别人打扰。
可现实的我,没有时间坐下来看完一本书,没有时间坐下来品一杯茶,总是想读一些新闻、评论、博客等快餐式的消息。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法静下心来,一旦闲暇了,反而无所事事无法忍受,更谈不上提高自身修养的耐心,有些浮躁。
忘我是最大的迷失,留下一丁点空白才有精彩。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一点闲暇,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既然不能另辟一间小屋,那就走出小屋,走走逛逛,享受一个人的时间,花点时间好好地陪陪自己,给自己思考的时间,让心先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