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被称为“世界房颤第一人”。1998年,他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房颤来源于肺静脉的理论,之后又创造性地开创了房颤消融术,为房颤的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7岁,他已经获奖无数, 2010年,他又获得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Louis Jeantet医学奖,当之无愧地成为未来诺贝尔奖的绝对“贮备力量”。坐在健康时报记者面前儒雅、谦逊的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专注地说着、比划着,吸引着我们一步步走近他。
45个病例找到房颤根源
“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正是坚持,带给了我成功!”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说,在他发现房颤根源这个问题上,1%的灵感来自于心外科迷宫手术,而剩下的99%靠的都是努力,在不断的尝试、失败中总结经验。
一直对“心脏电波”着迷的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在临床中发现心外科迷宫术能有效地消除房颤。迷宫术是指通过医生的设计用手术刀在心肌上划上一道道“线”,让异常波动按照“线”去传导,减少或消除房颤的心外科手术。其原理就好比在洪水泛滥区修上一堵堵防洪墙,让洪水按照固定的渠道流走,最终成功泄洪一样。
看了成功的经验,包括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在内的许多医生开始琢磨:如何能在达到迷宫术消除房颤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创伤?于是,医生们开始用心脏导管代替手术刀模拟迷宫术。但与大多数医生一味地追求如何更“像”迷宫术不同,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在不断的重复中还在观察和思考,这些异常激动来自哪?
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形象地比喻道,“就像我们所在的这个大房间里有放电的火花,我们想知道是哪儿出了问题,找啊找,最终发现,是门口的插座在放电,而这个地方就是肺静脉。”
但是否每个房颤病人的异常电火花都来自肺静脉呢?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开始收集并记录这样的病例。截止到1997年,他们花了四年时间才收集了7个病例。在一次次摸索和不断地坚持后,终于到1998年,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整理并分析了45个病例,提出了房颤起源于肺静脉的理论,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一经刊发,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房颤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开创房颤消融术
在自己的理论指导下,执着的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又开始思考,怎样能抛开心脏外科的方法,研发出有效、创伤又小的房颤内科治疗法。最终,他创立了房颤消融术。事实证明,射频消融术被认为是目前根治房颤最有效且伤害最小的手段,做一次手术,70%的阵发性房颤可以通过射频消融手术得到根治,二次手术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0%。
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介绍说,房颤治疗可以用“烧”(射频消融术)的方法,也可以用“冻”(冷冻消融术)的技术,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目前欧美的心律失常治疗指南没有明确规定推荐使用哪个。但不管是欧洲还是中国,使用较多的还是射频消融术,它的花费也相对更低。
根据预测,未来几年,全世界的房颤治疗需求可能会增加5~10倍,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那就是“标测时间更短、消融更有效”。
探索室颤消融
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在几乎征服了房颤后,近些年又开始把他研究的重点逐渐延伸到了室颤。作为一种随时随地可能置人于死地的恶性心律失常,它的危害性和治疗难度更大。
室颤分为两种,一种是心脏越跳越快,最终诱发的室颤;另一种是没有任何征兆,直接发作的室颤。第一种室颤起源于心肌组织,后者的起源则目前已被公认是来自于只占心肌重量2%、类似树根状结构、只具有传导功能的浦肯野纤维,而提出这一划时代理论的,同样是执着专注于心脏电生理领域的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
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介绍说,室颤的消融方法与房颤不同,不是“画地为牢”,而是“各个击破”,即发现异常放电组织后,用射频电把这部分组织“烧死”。
室颤的危害巨大,治疗上哪怕不到1%的失败率都会导致猝死,因此欧美的心律失常治疗指南都建议,一定要在安装ICD的前提下,有选择的进行室颤射频消融术。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说,目前ICD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很有效,只有那些对ICD放电不耐受、异常放电太多,不愿意安装或没有经济能力安装的患者,才推荐他们接受室颤消融治疗。
记者问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拥有了被称为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Louis Jeantet医学奖后,下个目标是不是诺贝尔奖。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只是说:“我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未来10年,我们会继续完善一种超级心电图,或许利用它能发现预测室颤的蛛丝马迹,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早期鉴别出猝死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