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2年08月16日> 总第950期 > 15 > 新闻内容
过敏是个富贵病
健康时报记者 黄小芳 健康时报驻北京协和医院特约记者 战春丽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6日  查看次数:  
 
  
  受访专家:
  王良录,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擅长:慢性难治荨麻疹、花粉症伴发食物过敏、严重过敏反应、食物及药物过敏、变应性鼻炎及哮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出诊时间:周一、二、五上午(普通门诊),周一下午(国际医疗部门诊)、周三上午(特需门诊)。

  门诊见闻:
  不到10平米的诊室,两位专家同时出诊,一上午要看六七十位患者。每个患者都很着急。
  “大夫,我这能看好吗?”
  “您别着急!我看一下。”王良录教授对每一位患者都是那么的耐心。
  门诊来了一位16岁的女学生,怀疑自己尘土过敏、桃过敏。
  “咳嗽吗?打喷嚏吗?眼睛痒吗?耳朵痒吗?喘吗?痰多吗?发烧吗?养猫养狗吗?养花草吗?家里有其他人得吗?”王良录教授不厌其烦地问。他说,查找过敏原,就像抓小偷一样,得挨个地排查。
  过敏原的排查通常先做皮试,哮喘病人皮试前需要做一个肺功能检查。对于过敏患者,一般先皮内或点刺试验,成人要查全套,大约20多项,然后再结合病史,缩小范围,挑几种再进行抽血,查血中的sIgE抗体。
  病史是诊断的基石,主要包括发病症状、时间、过程、自觉诱因、既往检查治疗及疗效等。诊断过敏原,需要将病史与皮试、抽血化验结果结合起来综合判断。
  但是,门诊有很多患者来就诊时却不拿病历本。其中就有一位年轻妈妈,给自己的孩子看病,但是既没带孩子,也没带病历本。
  虽说是复诊,但是对于每天面对这么多病号的专家来说,即便记忆力再好,也不可能完全记住啊!因此,提醒患者,就诊时,要将所有的检查都带齐,尽量给医生提供线索,就像排查嫌疑犯一样,回忆发作时的症状、持续时间、季节、场合、天气,如果与食物有关,要说清进食后多久发作,是否运动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化验检查,最终确定过敏原是什么。
  会不会过敏是由基因决定的,但会不会发病还取决于环境。如果出生后不断接触环境中的脏东西(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可以使免疫系统向抵抗感染性疾病倾斜。但现代人过度推崇无菌的生活方式,机体就容易反应过度。再加上,食物不断丰富,化学合成物质也多了,这些都是“帮凶”。所以说,过敏是个富贵病。

  孩子脱敏
  五岁后始
  门诊现场:男孩,三岁,三个月前开始无缘无故咳嗽,身上起疙瘩。刚开始只早晚咳,一个半月后就全天一直咳,最近一两周鼻子老堵、不通气。
  王良录
:过敏性疾病要早诊早治。但对于儿童过敏来说,欧美的治疗指南都是建议五周岁后再进行脱敏。因为五周岁以下的孩子,免疫系统还没发育完全,有很多过敏原是长期慢慢接触才发病的。孩子接受脱敏治疗,复查要勤一些(一至两年复查一次),如出现新的过敏原,要及时调整脱敏方案。
  像这个孩子,过敏的时候鼻子堵,可采用滴鼻剂。堵的时候滴,不堵的时候不滴。滴的话,建议一天不超过两至三次(不同药物用药次数不同),连续用药不超过七天。
  食物过敏
  只能不吃
  门诊现场:山东来的女患者,36岁,2003年开始吃海带、草莓、小麦、香菇、虾等食物后两三分钟身上就起疙瘩,红痒;严重时气喘,甚至休克。
  王良录:
食品过敏就是食物中(某些蛋白质)进入了体内,被体内的免疫系统误当成入侵的“病原”,发生了免疫反应。目前大约有160多种食品可引起过敏反应,常见的是八类食物,即蛋类、牛奶、花生、黄豆、小麦、树木坚果、鱼类和甲壳类食品,90%的过敏都是这八类食物引起的。
  一些过敏者的身体将正常的食物误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产生抗体,引起皮肤发痒、恶心、呕吐、腹痛、休克等。食物过敏实际上是终身性疾病,没有办法脱敏,禁食才是避免过敏的最好办法。
  过敏最好
  提前用药
  门诊现场:一位40岁的男性,春天飘杨树毛时流鼻涕、打喷嚏,怀疑自己有过敏性鼻炎,但是没有查出过敏原。
  王良录
:呼吸道过敏主要过敏原是花粉、尘螨、霉菌及宠物的毛发、皮屑。但若是因为眼睛、皮肤裸露部位接触了杨絮、桃毛等引起眼睛干痒流泪、皮肤红肿瘙痒等,严格意义上说不算过敏,属于物理性刺激。
  如果没有查到过敏原就无法做脱敏,如果怀疑花粉过敏只能少到花粉多的地方去。家中的霉菌也易引起过敏,所以,如果对霉菌过敏要经常对下水道、垃圾箱进行清理,少养花花草草。在过敏季节,如果提前一周使用喷鼻激素,或提前两周滴色甘酸钠滴眼液,效果比发病了再用药可能会好些。
  打脱敏针
  需要坚持
  门诊现场:一位女患者从事图书管理工作,却对螨虫和蟑螂过敏,但又不舍得丢掉工作。
  王良录:
过敏,除了用药物控制症状,还有两种有针对性的疗法,一是彻底回避过敏原,二是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可以打脱敏针。
  脱敏针是目前唯一能影响疾病发展过程的方法。治疗时,要采用过敏原小剂量、多次反复皮下注射,一般每周打1~2次(期间因过敏引起喘的话,脱敏针可暂停,先用药把喘控制住)。多数患者用药1年后起效,80%的患者3~5年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如果不打针的话,就只能用药物来控制。
  另外,有很多慢性荨麻疹患者来查过敏原,发现其实跟过敏无关。

  记者手记:
  八九月份是过敏高发的季节,也是变态反应门诊最繁忙的时候。很多患者看不上病,王良录教授也很着急。
  门诊一位患者,主诉皮肤过敏,今年4月,吃螃蟹后身上起了大片红疙瘩。王良录教授说,诊断皮肤病要看原发疹,就诊前最好不用药、不挠,挠出来的是继发疹。“我看看是什么样的红疙瘩?”正要检查,患者却说:“已经好了,三个月前通过114挂号那会特别严重,但告诉我只能挂7月份的号。本来今天不想来了,可心想着好不容易挂上了号,还是让大夫看看吧!”
  从早8:00到中午12:30,三十多位前来就诊的患者中,一种是通过银医卡挂的号,一种是通过114电话预约挂的号,另外一种就是复诊患者,却没有一个是通过排队从医院挂号室挂上的。
  这些患者中,银医卡最好挂,一般能挂最近一周的号;114虽然能挂上,但通常只能约三个月以后的号源。所以,废号率也相当高。在记者跟随王良录教授出诊时,15个通过114放出的号源,全部挂出,实际就诊时,却有4个患者没来,白白占用了名额,浪费了医疗资源。
  建议患者,最好带着身份证和医保卡,去中国工商银行的柜台办一张银医卡,既方便预约挂号,又能同时做就诊卡使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