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2年08月13日> 总第949期 > 23 > 新闻内容
“签字不收红包”聊胜于无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曹 林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3日  查看次数:  
  
  
  近日,卫生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规定医生不收红包、患者不送红包并双向签字,而且该协议书还将纳入病案管理,有人称这是走形式。对此,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在解决体制机制等根本性问题的同时,采取一些有效手段综合治理红包,是有必要的。
  邓海华说的有一定的道理,有些根本性问题积重难返,没有源于顶层的体制性改变的话,就无法根治——但在体制问题一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苛刻“根治”是不现实的,这种苛刻的洁癖只能将很多问题推向“无解”,让人无所作为。一些问题,虽然无法根治,但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致力于治标的。当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了,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危害,也是好政策。从“签字不收红包”中能看到卫生部门的努力。
  不过,这样的规定即使有一定的作用,可微乎其微的作用,也只能是聊胜于无。这样的签字,好像是一个仪式,更像是一种提醒,提醒医务人员强化自身的职业修养。签字虽然没有法律效力,却有道德和行业约束力。
  然而,这样的道德约束力,只对那些有职业道德感和荣辱感的人,才有效果。如果一个医生金钱的诱惑永远高于道德的自省,这样的签字形同虚设,反而给收红包蒙上了一层遮羞布。
  寄望于患者监督,是行不通的。医患不平等,信息不对称,权利不对等,心理和专业上依赖医生、处于弱势地位的患者,是无能无力也无渠道监督医生的。红包正滋生于这种不平等——作为弱者的患者,需要通过红包求得心安,医生则将那种专业和信息上的优势,兑现为实实在在的红包。
  这种不平等下,很多红包都是患者“主动”送的,求医生接受。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几年前我在某医院做胆囊切除手术时,就听说过手术要送红包的潜规则,家人便去给主任送。主任不敢收,推脱了一下,后来以“手术点名费”的名义收了。很多朋友都有同感,送了红包才有安全感。患者是最大受害者,可潜规则压力下,又不得不送红包。此种格局下,患者如何监督呢?
  签字只是一个聊胜于无的形式,重要的是,行政部门要加大监管,使签字在道德压力外,还产生一种“违规必受严惩”的规则压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