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医护人员的安全如果靠公安来保护,可能是医疗管理部门的悲哀!
今年4月和5月,卫生部、公安部连发两文,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公安机关,对门诊、病房实行24小时安全监控,以维护正常诊疗秩序。这是1986年以来,为维护医院秩序、严厉打击“医闹”行为,卫生部、公安部第三次联合发布的内容几乎相同的通告。
“医闹”应当打击而且应当严厉打击,这是毋庸质疑的。但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举措才能从根本上让“医闹”销声匿迹?其实,早在2003年南京警方就已经率先在江苏省中医院设立了警务室。此后,全国多地也先后纷纷“取经”效仿。包括警察进驻医院、一些医院甚至聘请警察兼任副院长等举措。但尝试了多年后,“医闹”现象不仅不见消散,反而逐步向“暴力行为”升级了!
荒唐“医闹”的猖獗作乱,无疑让本来就已经如履薄冰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如何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怎样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医患双方的共同愿望。在这种背景下,司法手段强力介入的“断然之举”,理论上既没有纲举目张的思路,客观上也很难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如果这些措施是基于对医生群体怨气、怒气的回应,那么这种效果的持续也是令人生疑;如果是基于对恶性事件蔓延的担心,那么扬汤止沸的短期效果更为明显。
距离卫生部、公安部第一次发布联合通告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了,此种状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善,反而有加重趋势。需要反思的是,如果不搞清楚究竟是什么衍生并批量制造了“医闹”?弄不明白为什么“医闹”会从零散的单细胞演变成一种扩散到各地的“肿瘤”?一纸通告的效果是令人怀疑的。如果医护人员的安全靠公安来保护,可能是医疗管理部门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