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1年08月22日> 总第854期 > 15 > 新闻内容
拿不起放不下或是焦虑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李桂兰 特约记者 海慧芝/文 许 悦/图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2日  查看次数:  

  专家简介: 李占江,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首都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生导师。

  擅长: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常见精神疾病,以及心理治疗。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专家门诊)、周四上午(特需门诊)、周五上午(焦虑障碍专科门诊)。

  焦虑门诊的患者普遍存在拿不起来、放不下的纠结心理,还伴有各式各样睡眠障碍,有人是入睡难,有人是容易醒,还有人梦特别多、总觉得很累。庆幸的是他们主动就医,在精神科大夫的帮助下,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逐渐摆脱疾病的困扰,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提高生活质量。

  总睡不好:不要刻意

  追求8小时

  门诊见闻:一位由丈夫陪同来的五十多岁女患者总心烦、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睡眠不好。白天尽量不睡,扛不住了小睡一会儿了,夜里就睡不好。以前看报纸可以帮助入睡,现在看报纸也睡不着了。她每天计算睡眠时间。

  李占江:这位患者是很典型的焦虑症,伴有睡眠不好。患者主观上认为自己睡得不好,其实睡眠时间的长短和轻重针对个体有着不同的标准,人到中年后睡眠时间相应的减少,有时候还会有白天打盹的习惯,到了晚上就更加睡不着了。我了解到这位患者年轻时候睡眠时间就不是很长,容易醒,到了现在的年龄4~5小时的睡眠时间也可以,不要刻意追求8小时。

  总担心有坏结果:主动矫正

  不合理想法

  门诊见闻:一位年轻女子常为很多事纠结,还总担心别人不信任她。一件小事纠结一周,下周换另外一件事。她总是控制不住地想,家务事做不了,吃不香、睡不下。

  李占江:这位焦虑症患者常常抓住一些事情的某个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的点不放,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扩大不良后果的结局,增加预感到不利情景出现的形象感,随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综合情绪体验。我们目前对她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后期将配合心理治疗。通过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合理,并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有规律地生活,才能不会过多地停留在自己不合理想象中,从而改善不良情绪。

  总怀疑他人:要学会

  自我疏导

  门诊见闻:一名男大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就医,他总怀疑女友不忠,和女友在一起不这么想,不在一起时就控制不住地想。最近又反复在想,女友要是再高一些就好了。

  李占江:这位大学生的性格里有过于追求完美的特点。父母说他在幼儿园时爱重复关门、反复洗手。除了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以外,自己也要学会自我疏导。强迫思维出现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不去想,否则会焦虑,症状就越不容易克服,而应该顺其自然,带着这个反反复复的想法去做别的事情。自己疏导时要努力抓住自己的个性特点,只有逐步把焦点从克服症状转移到个性特点上,不断自我改造性格,症状才会消失更快,更加彻底。

  总觉得生不如死:抑郁加焦虑

  要长期治疗

  门诊见闻:一位教初中的女老师已经4个月没上班了。自从多次与他人有肢体冲突之后,就开始很悲观,吃不香,睡不好,梦多,总梦见已经过世十几年的父亲。最近头痛得厉害,总觉得自己很没用,经常哭,觉得生不如死。

  李占江:这位女患者是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共存。治疗并不能单一依赖药物治疗,同样也要结合心理治疗,解开患者的心结。心理治疗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在国际上公认是比较有效的,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以及正确认识自己。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除了在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外,还要学会自我疏导和调节,而不能只依赖医生或者治疗师。

  记者手记:

  记者在北京安定医院看到,大多数患者都有亲友陪同。

  记者在与家属交流中得知,刚开始都以为患者只是爱闹小脾气,心情郁闷,于是全家人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也无法让他开心。直到患者无法上学、无法工作,才不得不带他来看病,一查竟是严重的精神疾病。

  记者还了解到,很多精神疾病发病于青少年时期,如果家人和朋友不多加关注,发病时间已经很长,症状已经很重了才来医院治疗,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期,想要达到很好的疗效就变得很困难了,患者的生活适应功能严重受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

  从正常心理到心理问题,再到精神疾患,三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这是一条渐行谱。而在心理渐渐发生改变的过程中,患者自己往往是不能察觉到的,这就需要家人和朋友多多留意,注意观察他们是否出现了异常的情绪和异常行为,放下面子,及早求助精神科大夫,及时让患者接受正规治疗。

  门诊见闻:

  李占江教授周五出焦虑门诊,门诊将近结束时进来一对三十多岁的年轻情侣。

  男子诉说:“我患强迫症二十多年,时好时坏,压力一大就犯病。”

  “你是怎么发现强迫症的?”

  “高三时候很纠结本子是正着放还是斜着放。正着放写字不舒服,斜着放看着不舒服。我休学了两年。”

  “那后来呢?”

  “后来我出国了,问题又集中在衣服上,总觉得衣服不是长了就是短了,不是胖了就是瘦了。非常难受,不想考虑还总考虑。我查了很多资料,知道这是强迫症。”

  “你去看病了吗?”

  “我对医生不是很信任,觉得也治不好,也就没再管它。”

  “那你这次怎么想到求助大夫呢?”

  “毕业回国后很不适应,什么事都做不好,没兴趣,最近又反反复复地想裤脚长了还是短了。同样一条裤子,昨天觉得它长,今天又觉得它短。反反复复、控制不住地想。”

  “你有没有立刻换一条裤子呢?”

  “没有。我该穿就穿,只是会反反复复地想,想对抗,却改变不了,很痛苦。”

  “假如你现在给自己下命令,不要想今天早上是怎么来医院的,脑子里会出现什么……所以说强行控制自己的想法或思维活动反而适得其反。你如果控制不住自己,不妨接受它吧。”李占江建议。

  “可我还是烦躁,不舒服,不想考虑还要考虑。”男子唠叨着。

  “我建议你继续吃药,同时进行心理治疗,推荐你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李占江说。

  男子接受了建议,专业治疗师带着他出去做进一步治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