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沈从文在中国公学当讲师时,他的学生里有一位十八岁的少女,名叫张兆和,极其清秀美丽,是公认的中国公学校花,又是苏州乐益女子中学校长张冀牗的三小姐,曾祖父张树声历任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张兆和与沈从文,一个是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名门闺秀;一个是只有小学文凭,来自蛮荒之地的退伍军人。沈从文一上来就放下老师的身段,疯狂地追求张兆和,历时四年,终于抱得美人归,并携手走完一生。
情书轰炸不见效
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在信中,沈从文毫不掩饰地将自己摆在了一个奴隶的位置,把她当做顶礼膜拜的女神。
他写道:“我愿意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爱的人。我说我很顽固地爱你,就因为这是我的奴性。”
他还写道:“三三,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美丽。”
沈从文情书如狂风暴雨,携着不顾一切的勇气和热情向张兆和席卷而来。可是,它们都被拒绝了。张兆和对沈从文很冷淡,他的信,她几乎一封也没回。
顽固爱打动芳心
这件事在整个中国公学讨论得沸沸扬扬,给张兆和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于是,她带着沈从文的一沓子情书去见了胡适校长。
没想到,胡适反而大力夸奖沈从文。胡适对张兆和说:“他顽固地爱着你。”张兆和的回答倔强而骄傲,她说:“我顽固地不爱他。”这场谈话就这样结束了。
之后胡适写信给沈从文:“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可是,胡适的劝导没能改变什么,沈从文依然一封接一封写着信。
1930年,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任教,他的情书从上海写到了青岛。也许是那海滨城市比上海宁和,他的信也变得端然静好起来。沈从文的态度转变了,他不再寻死觅活,于是,张兆和的态度也有了些微妙的变化。
她在日记中写:“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她“顽固不爱”的心有了动摇。
旁敲侧击终成功
一晃四年过去了。沈从文到苏州九如巷张家探访。那天,张兆和正好去图书馆看书了,沈从文以为是张兆和避而不见,正在进退两难之时,二姐允和出来了,问清了才知道他就是那个写了许多情书的沈从文。允和邀他进门坐坐,他却执意走了。
也许是他黯然的神情打动了允和,张兆和回来,允和要她去旅馆把沈从文叫过来。沈从文是有备而来的,带了一大包礼物,全是托巴金选购的英译精装本的俄国小说。兆和只收下两本。
张家的姐妹对沈从文都很友善,五弟寰和还给他买了瓶汽水,沈从文大为感动,因为那意味着他在张家受到了欢迎。他当下许五弟:“我写些故事给你读。”后来写了《月下小景》,每篇都附有“给张小五”字样。从那以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关系有了质的变化。
沈从文又请二姐去征询张父的意见,并向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父是极开明的人,曾说“儿女婚事,他们自理,与我无干”,所以他欣然认可了沈从文。
于是,允和给沈从文发了一封电报,只一个“允”字。兆和还担心沈从文看不懂,又拍了一封:“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作家和学者沈从文的一段经典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