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近日,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的“公共卫生工作媒体与百姓一日体验”活动中,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滕仁明及工作人员带领大家身临其境地走进食物中毒模拟现场,体验现场调查及样品快速检测过程。
受访专家:滕仁明,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
“喂,您好!我这里是北京市急救中心,我们发现几个聚集性的病例,主要表现是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严重者已出现神志不清楚的症状,已送往医院。”
“谢谢您反映的情况,我们会立刻赶赴现场。”
食物中毒模拟现场开始了,这是急救中心的医生与北京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开场白。
在模拟现场,瘫坐着两名“中毒患者”,调查人员对他们的症状、所吃的食物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记录,初步断定两人是误食毒蘑菇而中毒。这两人刚刚从郊外游玩回来,他们在野地上看到了好多白色的、像简单而高贵的小洋伞一样的小蘑菇,非常漂亮,从来没见过更没吃过,就兴致勃勃地采了回来煲汤,刚喝完没多久就出现上述症状。
滕仁明指出,现正值夏秋交替之际,是郊游的好时候,也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时节。有些人喜欢尝新,有些人喜欢尝鲜,而这“新鲜”二字在郊外有可能是让你中毒的罪魁祸首。
蘑菇生长在郊外树林、草地等地方,雨水季节给蘑菇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蘑菇生长较快,人们在郊游时看到漂亮的野生蘑菇也都很兴奋,很爱摘来尝新鲜。“千万不要中了‘美人计’”,滕仁明告诫大家,“往往越漂亮的蘑菇越有毒”。
另外,鲜黄花菜内的秋水仙碱被人体氧化后,会产生一种剧毒物质,叫二秋水仙碱,成人如果一次摄入50~100克的鲜黄花菜就能引起中毒,会出现嗓子发干、心慌胸闷及胃肠道症状。
“如果不幸误食而引起中毒,不要慌,”滕所长说,“在拨打120后,你可以先进行自救”。首先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尽一切可能排出体内毒物。物理催吐是首要方法,可用指甲不长的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或筷子刺激咽部,促使呕吐;在呕吐次数不多时应进行洗胃,可服入浓茶水或1%的盐水清洗胃肠;还可以吃生鸡蛋清和牛奶吸附胃内毒物进行解毒。
■活动花絮
记者跟随市民们来到北京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体验个人生物防护用品穿戴活动。
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在戴手套时,由于着急,一使劲将手套给撕裂了,瞬间成了两截;还有一名市民,在戴口罩时,没有将口罩的边缘贴紧,以至于在穿戴好防护服后不久,整个眼罩里都是水汽,根本看不清东西;一名高中女生,在脱下防护服后,整个下巴都是水,头发也都湿了,脸上被口罩压得很深的印迹。
工作人员说,穿脱防护服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比如,戴手套时,需要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扒动,不能使劲拽,而且要戴两层。脱防护服时,不能用手套直接接触防护服里面的衣物,要将防护服从里向外卷起来,还不能抖动,避免污染物散落,防止交叉感染。
北京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马彦说,普通市民在单位或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的新鲜、流通;去人多密集场所时要戴口罩;去医院看望传染病病人,尽量少说话,或侧身对病人讲话,不要抓摸病房物体,以免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