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1年07月25日> 总第846期 > 22 > 新闻内容
南北奇食杂谈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5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中华地大物博,东西南北各有所产,孕育了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饮食文化。剽悍的西北人喜欢羊肉和面食,牛街发祥的清真小吃传遍北京,江南水乡少不了吃鱼。除了熟知的外,还有一些极富“个性”的奇食,这些东西可能外地人还不一定接受得了。
  山西头脑
  外地人初到山西,入食肆,菜单上见“头脑”二字,实在是摸不着头脑。
  这一大碗黄汤糊糊里,用上了黄芪、煨面、藕片、羊肉、山药、黄酒、酒糟以及羊尾油。进食时,佐以腌韭菜、烧卖、“帽盒”(一种烤制的面饼)或饺子。
  “头脑”名气大,外地人必尝,但结果却不让人惊喜。“头脑”吃不来,盖因那一碗看上去应是厚味之物,其实是既不入味也不出味。在北方人吃来,那是一锅忘了放盐也不上调料的涮羊肉;在南方人吃来,则像是发酵到一半就被迫中止的酒酿。此刻,那一小碟腌制过的韭菜,简直就成了救命稻草。
  据传“头脑”乃是山西人傅山为病弱的老母开的一剂药,原名“八珍汤”,腌韭菜原本也是药引子。傅母因坚持服用,硬硬朗朗地活到八十四岁。傅山将此艺传授予“清和元”饭馆后,“八珍汤”则易名为“头脑”。
  《北京饭局》 张驰、帅克/编 沈宏非/文 文化艺术出版社
  北京豆汁
  北京土著人士大部知道,所谓豆汁儿,原是制粉丝、粉皮儿的剩余物,豆泔水罢了。而外乡人或许望文生义,把“豆汁儿”误认为“豆浆”,忖度着该是宜甜宜淡的呢,殊不知才舀到碗里,还没沾唇,就屏气蹙额了。
  先说色,虽系绿豆为原料,却了无碧痕;一瓢在手,满目生“灰”,谈不上什么悦目勾涎的,在视觉上先就掉了价儿。
  次说香,因是经过焐沤酝酿的,故只可叫做一个馊。当年朝阳门内甫小街儿跟大方家胡同东北角儿开着一家豆汁儿铺,老邻居老顾客戏呼之为“馊半街”,没点儿根基的熏也熏跑了。
  再说味,既以“馊”为先导,那味可就不只寻常的“酸”了。比如醋,无论米醋、熏醋或镇江醋,都酸得诱人。而这豆汁儿的酸却继馊之后完成着“泔水”的感官效应,难怪除了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能有这等口福的,少见。
  《吃酒!吃酒!》 陈赋/编 韩少华/文 辽宁教育出版社
  无锡河豚
  这河豚用一个青花的大汤盆端上来,我一看是红烧的。当时没敢动筷子,可是也没有人让我。夏大哥在我耳边悄悄地说:“兄弟,吃河豚有个规矩,互相之间不劝让。”吃河豚还有个规矩,就是河豚做出来以后要由厨师先品尝,再由开河豚店的老板进行品尝。
  吃河豚的时候,不要用嘴去嘬河豚的鱼刺,担心刺有毒。吃河豚有讲究,先拿筷子夹起一块儿河豚皮来,河豚皮一面非常光滑,一面非常粗糙,吃到嘴里拉嗓子眼儿。可是这个河豚皮对胃特别好,吃一块河豚皮到你的胃里头,能把你的胃黏膜刷得很干净,不得胃病。吃的时候就有讲究了,用筷子把河豚皮夹起来,卷成一卷儿,让粗糙的一面朝里,光滑的一面朝外,放到嘴里不用嚼,生吞下去,滋味是非常好的,甜鲜口儿,特别鲜。吃完了河豚皮,再吃河豚肉。河豚肉是蒜瓣肉,非常细嫩。
  《馋人说吃》 孟凡贵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