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六一儿童节又要到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家长总是费尽心思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当然在平日里,孩子也是爸爸妈妈们的掌中宝。可是,在满足孩子各种物质需求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多关心一下孩子的精神世界,听听孩子们内心的呼声呢?
我很乖,请多表扬我
依依七岁时,一天放学回来,她在楼下按完门铃,就对着大门上的对讲机大声说:“爸爸,我要告诉你一件天大的喜事!”
考虑到楼下太冷了,我说还是上楼进屋再说吧!放下话筒,我就想是什么喜事让孩子高兴成这样呢?被老师表扬了?获什么奖了?又考了个第一?交到新朋友了?
这时,依依急匆匆爬上楼,脚刚踏进屋就喊:“爸爸,您猜我有什么大喜事?”我就把刚才猜的几件事情一个个说了。依依一遍遍地摇头:“错错错,都错,我告诉您,我踢毽子能连踢三个了!”
我暗笑:就这天大的喜事呀?但我的脸上还是漾出惊喜的表情,“真的?祝贺你!”我朝依依竖起了大拇指,并用另一只手拍拍她的肩膀。依依顺着我的胳膊依偎过来,我顺势给了她一个热烈的拥抱。
我的一位战友跟我说,他女儿有一天兴高采烈地告诉他,自己画的画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结果我的这位战友表情僵硬地“哦”了一声,就再没有了任何态度。孩子失望至极,从此对画画渐渐失去了兴趣。
对于孩子来说,“我修了一座桥”、“我的车子能飞快地跑”、“我种的豆子长高了”……这些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讲,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一点点变化和体验都会让他们激动万分。
孩子的任何进步,取得的任何成功,家长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回应。您的分享会让孩子更快乐,会激起孩子更加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去探索、去追求……
我很笨,请多给我机会
某单位组织了一次名为“变废为宝”的亲子创意秀活动。活动中,一个9岁小姑娘,短短3分钟,喊了不下10次“妈妈”。她的妈妈最开始还很耐心,后来索性拿过了她手上的工具说:“你自己玩一会儿吧,这些设计的活儿我帮你做。”另一个男孩子,忙得不亦乐乎,手被弄破了,衣服也变得五颜六色。可他妈妈在一边看着却眉头紧皱,最后也忍不住了:“你坐着好了!要做什么,我给你弄,看弄这一身脏。可别那么调皮了!”在其他比赛桌子上,几乎都是爸爸妈妈齐动手的场面,孩子倒成了参观者。
有的父母说:“我舍不得让孩子做事,他那么小……”是啊!他那么小,所以他才需要学。这次没做好,没准下次就做好了。但如果父母只因为孩子这一次没做好,就剥夺了他再一次尝试的权利,那他可能永远都做不好了。来看看这个妈妈是怎么做的吧:
4岁的女儿想要洗自己的衣服,于是妈妈与女儿一起洗。按照妈妈说的,女儿把自己的小外套丢进小水盆,两只小手费劲搓了搓,最后把衣服涮了涮,拎了出来。妈妈看了看说:“嗯,不错呀!我女儿会洗衣服了。不过,宝贝你看,小花猫的脸是干净了,它旁边的小白兔会不会不高兴呢?”女儿仔细瞧了瞧,点点头说:“也是,那我就把小白兔也洗干净吧!”
孩子本来就是在不断学习,他总要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父母应该给他尝试的机会。通过独立做事,孩子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也能帮助他建立起自信心。
我不傻,请不要骗我
甜甜国庆长假一完,就跟变了个人似的,总是跟妈妈作对。原来喜欢的事情也不喜欢了,这都到冬天了,早上起床硬是要穿裙子,晚上睡前已经刷了牙,却非要喝牛奶,而且喝好多次,不知是什么原因。
我问以前发生过什么奇怪的事情吗?甜甜妈妈说,我们以前出去玩都以出差为借口把她放在姥姥家。这次回来时还给她带了礼物,孩子还高高兴兴地看了我们旅游时照的照片。以前我们回来时,甜甜都会说妈妈不要出差了或者带我一起去,可这次却不同了,我们“出差”回来时甜甜什么也没说。
说到这儿我已经明白了,我告诉甜甜妈妈:“甜甜已经完全明白你们去哪儿了,孩子会从你们的照片中看到你们去那么好玩的地方都不带她去,孩子是在用对抗的方式表达对你们的不满。”
我告诉她向孩子说明实情,同时向孩子道歉。后来甜甜妈妈选择睡前讲故事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在以后的一些事情上,甜甜妈妈也注意多与孩子沟通,甜甜又回到以前活泼可爱的状态中去了。
甜甜妈妈的故事使我们看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在意的一个“小小的谎言”,都会给孩子造成危害。父母们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所以就忽视了自身的行为、言语,而这些小小的忽视就是孩子将来不良行为习惯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