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者生病了,子女精心照料,无可厚非。但需要提醒的是,要掌握一个度,否则好心帮倒忙。
老人一有风吹草动,子女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护理老人当中,可是老人康复效果却不好。从心理学分析,老人被过度关注,不自觉中,他的诉求就变成了固化思维,他的身份也改变了,成为病人,产生一种被照顾的优越感,反而缺乏对周围人的关爱,淡化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对自己的躯体健康过分关注,导致对难受、疼痛的感觉阈值降低,也就是说对不良感觉的感受性,灵敏度提高了,对疾病的痛苦感受更强烈。
很多孝顺的子女不了解照顾老人的学问,不仅自己不幸福,被他们孝敬的老人本身也不幸福。老人不自觉中被子女推向神坛,淡化了自己对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自身的痛苦也缓解不了,越被关注还越难受,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关心老人,要形成一个习惯,无论老人健康还是生病了,都要照常看望。不要等着老人难受才去看望,否则很可能形成老人一喊不舒服你才来看,老人就成了爱喊“狼来了”的小孩,最后,弄得全家都不开心。
人老了,或多或少都有不舒服的地方,子女要跟老人讲明,这是衰老的表现,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健康,这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一个人能独立面对疾病,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子女的陪伴缓解不了老人的病痛,好钢用在刀刃上,子女一定会在老人最需要的时候尽自己的义务。这样,才能做到科学护理老人,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