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FP供图
阅读提要: ■儿子每次放下东西说几句话就走,而老太太每次都会说:“坐会坐会,说会话,干吗这么着急。”儿子来的时候,开门一脸笑容,要走了,就不高兴了。
■一天,老伴问老张(退休局长)中午吃什么,老张没回答。于是她递了个条子,上面写着吃啥喝啥,最后一句是:妥否?请指示!老张当即拿起大笔一挥:也可,请速会商孙子!
■张老太每隔两个月,就会带着大包小裹搬一次家。虽说麻烦点,可没想到这招还非常奏效,刚在儿子家待得有些腻歪了,到了女儿家又像换了个人,整天乐呵呵。
■每次史教授买东西回家,母亲总是说太贵了,以后不要买东西了。但如果告诉她,是别人送的或者超市打折,很便宜。这时候,老太太马上就笑眯眯地欣然接受了。
■编者按::
人,总会老。衰老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理。
有人说,老人的心态是成熟稳重的,但很多老人会因为一件小事大发脾气;
有人说,老人对得失看得很淡,但不少老人因为几块钱的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发雷霆;
有人说,老人不愿麻烦儿女,但当孩子主动为他们着想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
没错,这就是真实的老人!
老人们一生历经风雨,走过坎坷,对人生、事业、生活都有很成熟的经验与看法,我们敬仰他们,信赖他们,但有时候我们常常对他们感觉很陌生。人们不也常说,越老越像个小孩子吗!
当我们静下心来与他们聊聊,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会发现我们真的有时候并不了解老人!
最新人口统计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78亿,了解老人群体,熟悉他们的心理、情感和行为方式,才能更好地让老人生活得舒心、生活得愉快。
因为,我们每一位都会成为老人!
受访专家:史宝欣,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会副秘书长、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为什么不了解老人?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还没有变老。
这不怪你,就连研究了多年老年人心理的史宝欣教授,也承认自己也无法完全理解老人。
但是,听了史教授讲的四个故事,身边有老人的年轻人,可能会对老人多一份理解。
因为老人最需要心灵的关怀。
爱唠嗑的母亲
史宝欣教授的母亲已八十高龄,身体不错,生活能自理,不和儿女们住一块。
史教授平日工作忙,但每个周末只要有空,就会拎点东西去看母亲,每次都是放下东西说几句话就走,老太太每次都会说:“坐会坐会,说会话。干吗这么着急。”儿子来的时候,开门一脸笑容,要走了,就不高兴了。
有个周末,史教授本安排给母亲捎点东西去后,就去参加一个活动,刚要走时,看到老太太欲言又止的表情,他赶紧推掉了活动,在母亲家待了半天,喝着茶听母亲拉家常。吃完晚饭回家的时候,史教授发现母亲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那之后大半个月,见过老太太的亲戚,都说老太太很开心。
后来转念一想,看来是那半天的陪伴效果。所以,史教授现在隔一段时间就抽出一天或半天去陪母亲唠唠嗑,每次唠嗑都是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事情,但一想到能让母亲高兴,他也就每次就当新鲜的内容听着,老太太的心情就一直很不错,还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专家建议:和老人聊天时,尽可能多地给老人鼓励和赞美,遇到什么事情多请教他们,比如对他们说:“妈,您可得好好为我们活着,离了您我们可怎么办啊”或者“嘿,姜还是老的辣,爸,不听您的还真不行,以后您要多给我一些建议。”
爱怀旧的老局长
老张退休前是当地财政局长,两三年前退下来,他在家中的一些轶事常被拿来当笑话。
有一天,老伴问老张中午吃什么,老张没回答。于是老伴递了个条子,上面写着吃啥喝啥,最后一句是:是否妥当,请指示。
老张当即拿起大笔一挥:也可,请速会商孙子!
虽然退休了,这种当领导的习惯一时半会还改不掉。
老张另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怀旧,吃着饭想起来就开始从头讲自己的奋斗史,特别是喝了点酒之后,讲得更是眉飞色舞。
一次,儿子也喝了点酒,听着听着就不耐烦了,“爸,您不就那点事儿吗?老是讲来讲去有啥意思。”一听这话,兴致正高的老张立刻一声不吭了,之后再没讲自己过去的任何事情,话少了很多,整日不见笑容。一段时间之后,老张就生了场大病,住院治疗了两个多月。
儿子看着父亲整日愁容满面、身体每况愈下,就找到史教授出出主意。史教授告诉他儿子,老年人有几个特点:想记的记不住,该忘的忘不了;躺下睡不着,坐着就打盹。总想着以前的事,其实这是好事,他会在怀旧的过程中把问题都说出来。 老年人比较喜欢怀旧,是因为老年人对未来的期望值已不高,对过去美好的事情产生眷恋所致。忆旧只是当前生活的补充。随着年龄的增长,肌体逐渐衰老,思维能力下降,常表现为回忆过去或“触景生情”,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
专家建议: 老年人的这种怀旧心理应给予支持,并适当给予肯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老人过度怀旧,这样会加速人体的衰老过程,容易得上老年抑郁症。
爱搬家的张老太
张老太是一个要强的女性,自结婚起,家里的所有事情都是自己操持,丈夫对家事,基本不过问。她拉扯大三个孩子之后,又帮着带大了几个孙子和外孙。
张老太随着年老眼睛花了,耳朵也背,行动也不方便,更重要的是,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捉摸不定了。
她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轮流在各家住一段,并没有严格说住多长时间。
儿女们发现,每当刚到儿子或女儿家的时候,心情总是很好,可住着住着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于是,三个儿女商量,让母亲在每家轮流住两月。
这样,张老太每隔两个月,就会带着她大包小裹搬一次家。虽说麻烦点,可没想到这招还非常奏效,刚在儿子家待得有些腻歪了,到了女儿家又像换了个人,整天乐呵呵。
俗语说,老小孩,越老越小孩,这其实也是衰老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脑中各部分发生退化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脑表面的皮质退化,特别是前部较其他区域先退化,而前部与人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故老年人易发生性格的改变。
专家建议:对于脾气“古怪”的老人,晚辈就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如何让老人快乐。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照,在心理和情感上也要给予必要的抚慰。要陪老人多拉家常,多散心,并要注意多尊敬老人,千万不可随意顶撞,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心口不一的爸妈
很多人和老人接触久了,就会很纳闷,因为老人心里想的、口上说的和实际做的往往不一致,其实这充分说明他们并不了解老人。
讲到这里,史教授又提到了自己的母亲。母亲每次看到儿女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过来看望,总会数落一番儿女乱花钱。其实,她是在心疼钱,因为退休之后老人的收入水平远不如工作期间,所以更看重钱。
每次史教授买东西回家,母亲总说太贵,以后不要买东西了。但是如果告诉她,是别人送的或者超市打折,很便宜。这时,老太太马上就笑眯眯地接受了。
老人的内心一般都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希望子女多陪陪他们,但另一方面,又怕给子女添麻烦,总是在两难中选择。
有时候,史教授去看望母亲,就会主动帮她做一些家务。她总是说:“不用不用,别干了。”
可实际上呢,他们心里是很高兴的。他们的这种“表里不一”往往被很多人误认为是不实在,其实是他们不想麻烦子女。
专家建议: 充分理解老人的需求,是需要儿女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一味埋怨老人“口是心非”。
有些人提出疑问,为什么老人不能想啥就说啥呢?那是因为他们有顾虑。做儿女的,与其埋怨老人,为啥就不能多考虑一些,多换位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