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华,北京同仁医院暨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应用基础部暨临床听力学中心主任,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国际听力学会认证高级资深听力学家,北京市新生儿听力筛查专家指导组成员。擅长:助听器选配、言语测听研发、儿童听力诊断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听力学、耳科学。
出诊时间:周五上午。
一位海外人士带着上小学的女儿来检查。孩子双侧中耳畸形,一侧中度另一侧重度混合聋,不适合手术,学习成绩尚可。但与许多家庭一样:家长依从孩子的一切;孩子虽然购买了双侧助听器,却仅戴单侧;孩子除了上课,其他时间不戴助听器;孩子不愿与同龄人交流;孩子不能独自去买东西。
我在门诊常常看到听力障碍儿童有很多问题,孩子不听家长的指挥,不懂礼貌。孩子见了生人,尤其是穿白大褂的医师就出现异常,不是大哭不止,就是一句话也不说。
我分析,除了独生子女“小皇帝”特征以外,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听力不好,很内疚,更加娇惯。对于太“老实”的孩子,一方面说明语言交流能力受限,不愿意与别人说话,还与家长怕孩子说错话、让人笑话有关。家长要让孩子大胆地说话,让我听一听孩子的发音,甚至比很多测试都能帮助判断听力康复的情况。
孩子听力的康复与人格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我个人一贯主张,强化语训和严格要求是同样重要的。
我问过很多小朋友:“是否等你上了大学,还需要妈妈在旁边帮你洗衣服?”我告诉家长,孩子只有适应社会,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定不要娇惯孩子,否则所有康复手段事倍功半。一定要鼓励孩子在生人面前大声讲出来,而不是仅仅背诵儿歌或唐诗,只有能够与陌生人进行语言交流,才能证明康复的成功。
要千方百计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与其他人交流,比如到商店买一瓶酸奶,然后再换成一根棒棒糖。此外,还要定期复查听力。
链接:2011年3月3日是第十二次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