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21年07月30日> 总第1813期 > 01 > 新闻内容
别拿专业术语忽悠消费者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30日  查看次数:  
气泡水的江湖,“水”还是蛮深的。
上海市消保委近日发文称,饮料品牌KellyOne推出的气泡水产品“生气啵啵”,在宣传时涉嫌用专业术语“2.5倍气泡”让消费者云里雾里。随后,KellyOne发文回应,“2.5倍”表述依据来自第三方检测报告,有事实根据,但承认其解释信息标注不明显。
2.5倍气泡,是误导忽悠还是“标注不明”?看看消保委的解释,真相自在人心。上海市消保委引用专家观点称,汽水在生产出厂时会往里注入二氧化碳,因为在储存密封期间,气量也有一定损耗。但在保质期的最后一天,一款合格的汽水也应该含有1.5倍的气容量。可乐的含气量有近4倍,因此2.5倍含气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换句话说,如果“2.5倍气泡”可以作为一个卖点来炫技,那么,常规的可乐简直就是气泡倍数营销里的“王者”。
这样的宣传套路,让人联想起广告营销史上著名的舒利兹啤酒案例。“每一瓶舒利兹啤酒在灌装之前都要经过高温纯氧的吹制,才能保证口感的清冽。”一道常规工序被单独拎出来吹嘘成广告卖点,这般“操作”,在信息极不对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极不到位的上古年代,姑且可以视为“小聪明”;只是时至今日,在广告法的规制下,如果还想继续靠文字的哗众取宠来“语不惊人死不休”,恐怕迟早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所谓“2.5倍气泡”,是一个专业术语。根据《碳酸饮料(汽水)》国家标准,这只是二氧化碳气容量的容积倍数。就像舒利兹啤酒案例一样,这类宣传就是突出强调“正确的废话”,有意无意让消费者产生误判:这款产品够“独特”,买它买它买它!与之类似的,还有植物油“0胆固醇”、椰汁“不添加色素”等等。你说它错,好像也没错;你说它对,显然又有哗众取宠之嫌。  一瓶气泡水,老老实实说清楚里面有什么就可以,实在没必要蹭热度、卖焦虑、玩心机。食药安全,要从坦白、如实做起。   
但这两年,各色气泡水在营销的路上越来越“野性”:比如号称“0糖”。今年4月10日,某网红气泡水品牌就乳茶产品标识引发的误解向消费者致歉。表示“在宣传中没有说清楚0蔗糖与0糖的区别”,“包装从原来的‘0蔗糖 低脂肪’改为‘低糖 低脂肪’”。又比如洋气营销。某“拂晓白桃风味”苏打气泡水营销“翻车”,卖什么,吆喝什么,自然没错;但如果天马行空乱吆喝,以为“不明觉厉就能一本万利”,出洋相事小、涉嫌违法就得不偿失了。
消费者不是专家、信息永难对称,但迎合崇洋心理或故作高深的过度营销,迟早是要被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披着“健康”外衣、一片红海的气泡水市场,不是法外之地,亦无豁免权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