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中国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调查》中期结果在第四届国之名医盛典上发布,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乔友林教授发布中期调查结果。
“我国患者对结直肠癌的认知率低、基层医院诊疗水平较低、基因检测率低,
我们要加强对健康人群的科普宣教、提升国人对结直肠癌防治的认知水平,
加强地市级肿瘤中心的建设,提高精准治疗的理念。”
乔友林教授在第四届国之名医盛典上介绍。
项目介绍 2019年8月9日,《中国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调查》项目在第三届国之名医盛典上正式启动。
该项目由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肿瘤医院共同发起。以期全面调查我国结直肠癌患者诊疗情况、疾病认知、诊疗现状、患者需求、经济负担等问题,为政策制定、临床诊疗规范的推进提供依据。
该调查是目前全国首个且唯一一个多中心、大样本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调查,对全国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七个大区19家医院(包括10家肿瘤医院、9家综合医院)总共4410名患者进行调研,从就医及治疗状况、生存质量、心理感受、治疗引发的财务压力四方面全面了解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
截至2020年7月31日,已完成对2299例患者的中期调查,其中肿瘤专科医院1403例,综合医院896例,均为一对一床旁问卷调查,以期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知,提高结直肠癌等癌症精准治疗规范,助力癌症防治。
项目介绍
确诊前 一半以上患者不了解肠癌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是特别明显,但还是有提示的,而且早期治疗效果更好。”乔友林教授表示。在确诊前,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引起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约85%的患者完全不清楚早期筛查,约57%的患者完全不知道治疗手段。这提示,对公众进行结直肠癌科普宣教工作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提升健康人群或潜在高危人群对结直肠癌高危因素、早筛及治疗手段的认知。
项目发起方负责人之一、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会长、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主席史安利指出,我国结直肠癌患者对疾病各方面的认知水平低,很多出现了症状才去医院检查,结果一检查就是中晚期。因此要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高危因素的认知,提高早期筛查意识,进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确诊后 仅19.1%患者做RAS检测
目前结直肠癌强调“精准治疗”,靶向治疗能给大约一半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机会。结直肠癌患者中有50%的RAS基因状态为野生型,这部分患者一方面本身具有比较良好的预后,另一方面还能通过使用特定的靶向药物(如抗EGFR单抗)来进行治疗,从而获得更多生存获益。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RAS检测率仅为19.1%。两项国外研究显示,意大利检测率为35.1%,美国检测率为41%,我国结直肠癌患者基因检测率明显低于国外发达国家。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基因检测意识都需要提高。
精准治疗的另一方面就是靶向药应用。此次调查中结直肠癌患者靶向药使用率仅37.3%,其中一线治疗时EGFR药物的使用率仅占靶向药物使用的36.1%。“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理念亟需进一步提高。”沈琳教授强调。患者的治疗越到后线治疗效果越差,而42.6%患者反馈诊疗过程中医生没有推荐使用靶向药物。如早期选对治疗方式及药物就会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升生活质量,不一定需要二线及后线治疗。
确诊时 八成以上已是中晚期
“调查结果显示,首次确诊时,83%的结直肠癌患者都处于中晚期,且44%的患者已经出现了肝、肺等部位的转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指出,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结直肠患者确诊时为中晚期的比例更高,且发生转移的患者较多,给治疗和预后带来了很大挑战。
譬如跟瑞典对比,瑞典全国癌症登记处49096名结直肠癌患者的数据显示,确诊时达到三期和四期的比例总共为42%。首次确诊时发生转移的患者仅有30%左右。
乔友林教授介绍,癌症控制中,五年生存率是关键性指标。要提高五年生存率,就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且是早期精准治疗。希望通过此次调查,通过规范诊疗,逐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 就诊盲 患者平均到2.07家医院就诊
中期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患者有多次转诊的经历,被调查患者平均到2.07家医院就诊,有近1/4的患者就诊过三家及三家以上医院。随着结直肠癌病情发展,如首次就诊、首次确诊、首次治疗、二次治疗、复发转移后治疗等,选择到省会城市医院和省会以上医院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
此外,被访问的患者中44.1%有城镇职工保险,36.3%为新农合医保,18.8%为城镇居民医保,6.9%为大病医保,5.8%为商业保险,商业保险覆盖率低。通过提高商业保险覆盖率,帮助患者减轻负担,或许可以有效填补医保不能涉及到的部分。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普及健康生活知识,降低发病率,同时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采用精准治疗方式,如结直肠癌靶向药物治疗等,让老百姓少得病,得了病后有保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