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20年07月24日> 总第1715期 > 14 > 新闻内容
家长不能拔苗助长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4日  查看次数:  
  孩子:其实我不愿意被“拔苗”
北京市朝阳区赵先生:最近看到这个新闻,也看了贵报的这篇评论文章,我颇有感触。
我今年38岁了,工作顺利,家庭稳定,一切似乎都很顺利。虽然我没有像新闻中这样搞研究的父亲,但是在我看来,我小时候就是一个被我爸妈“拔苗助长”的小典范。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成绩还算不错,很多书本上的知识我接受得非常快,还没进入小学二年级,在一年假的暑假就被爸妈要求学完了二年级的课本,也算是“争气”,当时都学会了,这样再进入二年级以后学习就非常轻松了,那时候大家都叫我“神童”。
就这样,读完三年级以后,我的学习状态还是非常好。我爸妈就给我申请直接读五年级。就这样,我就莫名其妙地读了五年级,可是我在班里很小,那时候又有点高傲,觉得自己好厉害,和同学处不好关系,常常被同学欺负,也就是那时候,甚至还学会了打架。之后,成绩就开始一落千丈,连个好高中也没考上,最后勉勉强强上了个普通大学,感觉整个人从那时候开始就有点“毁了”。
直到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父母不应该把我看成“神童”,而且,我也根本不是什么“神童”,如果当时我可以按部就班地一级一级稳稳当当地读下去,或许现在就会更好一些。所以,现在我对自己的孩子就是让他一步一步地自己走下去,不像我父母一样“拔苗助长”,毕竟这是他的人生。
专家:家长无法替代孩子发展
健康时报记者孙欢:我们究竟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早前的一篇文章《不要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或许给了我们答案:孩子一旦出生,就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发展轨迹的社会人,作为家长应该客观地认识他、接受他、引导他,并在需要的时候帮助她。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也不是附属品,更不是家长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而是一个具有生物性、社会性和智慧性于一体的独立个体。
现在的中国,有太多的家长把自己和孩子混在了一起,没有分清谁是自己,谁是孩子,把应该由孩子完成的事,自己去替代了。但是,家长可替代孩子做很多事,唯独不能替代的是他的发展。家长无法替代孩子发展。事实上,当家长把全部的心思都扑在孩子身上时,本身就已经是严重的问题了。
能否把常态儿童变成超常儿童?施建农教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训练可以对任何儿童都有影响,但国内外研究的结果表面,训练对超常儿童的影响更大。这就意味着,如果有积极意义的训练,那么超常儿童从中获益比普通儿童更多。同样,如果是消极意义的训练,那么,超常儿童可能受到的伤害也更大。
但无论哪种训练,号称可以把常态儿童变成超常儿童的说法和做法都是荒谬的。但是,确实有些训练可以使超常儿童变成普通儿童,甚至变成问题儿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