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20年01月17日> 总第1667期 > 01 > 新闻内容
创立机制让年轻人甘愿坐冷板凳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朱美朔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7日  查看次数:  
  创立机制让年轻人甘愿坐冷板凳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朱美朔
在近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比2018年下降了2岁,超过60%的完成人为年龄还不到45岁的青年才俊!
基础研究的成果产出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其前瞻性、创新性,也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是生活常态,很少有人愿意甘坐冷板凳,更何况是年轻人。让年轻科研工作者“甘坐冷板凳”,需要个人主观努力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主观上,年轻科研工作者要有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才可能取得一些成绩。“甘”与“苦”是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吃了苦才能更觉甘甜来之不易,就算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其次更要在“坐”上苦下功夫——坐在书房,坐在图书馆,坐在报告厅,坐在实验室……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冷板凳”就是不论外界如何喧嚣,不论是否受到冷遇,都丝毫不改初心,甘愿把冷板凳坐“热”!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为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的黄旭华教授,为气象事业甘做老黄牛的曾庆存,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获得者用行动诠释了对科学精神的坚守。
我们也要创建良好的外部机制,让年轻科研工作者“甘坐冷板凳”。由于基础研究的特殊性,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就拿基础研究的“考核不等人”来说,科技考核评估频繁要求科研人员填表汇报近期写了几篇文章、出了什么成果,这让人无法长久专注地去深入研究重大和困难的问题。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杨乐先生曾与陈景润共事。他说,陈景润“1+2”还没做出来的时候,单位如果要评五六个“优秀青年”,极有可能都轮不到陈景润。
应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尊重。要充分尊重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科研人员的兴趣,鼓励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宽容失败与那些不完美。年轻人愿意坐冷板凳是一回事,坐不坐得下去又是另一回事。
可采用多元的学术评价体系,尝试“不循常规”的职称晋升做法。例如上海财经大学综合考虑史学研究的学科特点,以及黄天华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的突出贡献,让他实现从讲师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到教授的两次不循学校常规的职称晋升。
青年人才已成为我国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这些研究必将在未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期待潜心钻研、不计得失的年轻科研工作者甘愿发出更多光和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