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9年11月15日> 总第1649期 > 01 > 新闻内容
数十亿个塑料包装袋都去哪了?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王言虎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5日  查看次数:  
  数十亿个塑料包装袋都去哪了?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王言虎
  这几天,很多人已陆续收到“双十一”买的宝贝。不过在拿出货物之前,必要的程序一定是先打开纸箱,再打开泡沫缓冲膜,再打开商品塑封,再打开小纸盒……或许你还没有想过,货物是便捷到手了,最后这些塑料包装都去哪了呢?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快递包裹突破500亿件,消耗的塑料袋约245亿个。由于多数快递包装都是以聚氯乙烯为原料的廉价塑料,难以降解,会侵蚀土地、污染河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
  今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平均每人每周摄入2000个、5克重的微塑料,相当于一周就吃下了一张信用卡。这些微塑料的表面除会吸附有机污染物,还会吸附金属元素、纳米颗粒等,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导致的污染问题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为“成长的阵痛”。今天的我们不能因快递的便利,就忽视其导致的污染问题。
  我国近年已开始治理快递包装的环保问题。2018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快递暂行条例》提到,鼓励使用可降解、可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鼓励企业回收包装材料,以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紧接着《电子商务法》和《快递封装用品》新国标也相继实施,不仅明确规定快递物流服务提供者应当按规定使用环保材料,实现包装材料减量化和再利用,还从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三方面对原有标准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完善。
  顶层文件为消除快递包装污染指明了方向,随着政策的持续消化,期待能实现对快递包装的绿色治理。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新型环保材料成本高,且相关行业标准不够细化,商家与快递公司执行起来,或有积极性不足等问题,还需要监管部门的引导与管理,温和推进快递绿色包装改革。
  快递包装“变绿变瘦”,除国家层面的推进,社会也已行动起来:一些电商企业与快递公司在绿色包装方面已加大投入,尽量使用轻量的、更易降解的材料包装商品;也有一些创业者开始向快递塑料污染“宣战”,打造出循环小蓝袋和方便居民归还的小蓝桶,鼓励快递站、消费者使用这两种快递包装工具,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
  改变塑料包装污染,要全社会共同行动。不管是政府、行业还是消费者,都应联起手来,促进政策标准的完善、包装循环体系的建立与全民环保意识的养成,合力拆解塑料堆砌的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