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9年10月18日> 总第1641期 > 22 > 新闻内容
看病不一定要找熟人
节选自《在孩子下次生病前(增订版)》,裴洪岗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8日  查看次数:  
  看病不一定要找熟人
  看病喜欢找熟人,大概是中国医疗的一大特色。
  一提到医院,大家都会想到各种排队,怕医生应付了事,怕排队几个小时看几分钟,几句话就被打发走了,做一堆检查啥也没发现,开一堆不知道有用没用的药。
  有个熟人,这些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了。找熟人可以加号甚至不用挂号,可以在床位紧张的时候找到床位,医生也会问得更详细、态度更亲切、解答更耐心,也不用担心做多余的检查,开不必要的药。
  找熟人看病似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恐怕未必。
  专业不对口就是舍近求远
  对大多数人来说,从医的熟人不会那么多,有一两个算多的了,所以一旦要看病,就首先会想到找这一两位医生朋友,也不管自己是什么病,他们是看什么病的。
  就像我这个儿科医生,就经常接到咨询成人健康问题的电话。我在学校学的是儿科,工作后也一直做儿科,儿科的常见问题基本可以回答,成人的问题我就大多要抓瞎了。因为成人疾病谱和儿童差别太大,有些成人的病在儿科基本碰不到,自然也没有相关的诊治经验,我自己遇到健康问题也得去找相关专业的医生就诊。
  像我这种比较保守的医生,对自己没什么把握的问题,不太熟的人我会建议去咨询相关的专科医生,亲人或者很熟的朋友会帮忙去找找相关的医生。
  但有的人就会抹不开情面,哪怕自己不太懂,没什么把握的也给诊疗意见,结果可能会耽误了病情。以前接诊过好几个阑尾炎的孩子,都是先找搞成人内科的熟人看的,当做胃肠炎,最后转过来时已经穿孔形成脓肿了。
  现在医学分科很细,除了少部分全科医生外,在大一点的医院医生大部分为专科医生,一辈子就看几种病,即便是同一个专业的医生,技术特点和主攻方向也会有所区别。
  比如普外科腹腔镜技术应用得比较广泛,但有些年龄大的医生对这种技术接触得晚反而不熟悉,可能也不认可这种技术,如果你碰巧找了这么个医生朋友,他可能给你做开放手术,结果可能还不如找个陌生但微创做得很好的医生。
  态度好≠治疗效果好
  那如果找对了医生,是不是找到个熟人打声招呼就更好呢?接诊熟人的医生确实会更热情,看病似乎也更尽心,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意味着他的“尽心”就真的会对病情有更多帮助。
  和其他职业一样,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出错,因为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对绝大部分医生而言,不会因为你不是熟人就草率看病,或者手术不仔细,更不可能存心乱治。只是有的病情比较简单平稳,他不会太过度关注,而病情危重复杂的,他想不上心都很难。
  每个患者到了医院都希望得到医生更多的关注,但医生工作量很大,他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去调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少部分病情复杂的得到更多关注,大部分病情简单的得到较少的关注,所以在这种工作负荷下,大部分人的观感是医生不尽心。
  如果是熟人过去,哪怕你病情简单,他也可能会多花些时间来和你沟通交流,你会觉得他很尽心,就医感受也会好很多,但诊治方案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特殊身份反而导致决策失误
  作为患者,觉得找了熟人医生会更尽心,能得到更好的治疗,但做医生的也知道,越是熟人反而越容易出问题,尤其亲近的人,因为关心则乱。
  诊治疾病需要沉着冷静,作出最恰当的判断和决策,需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亲人、熟人的情感因素往往会对诊疗决策造成干扰。常规做的检查心软省了,常规治疗又担心副作用而畏手畏脚,该做大的切口做小了,结果医生别扭、患者遭罪,自然也更容易出问题。
  比如肠梗阻,如果是普通患者,医生可能会按自己的经验来权衡风险决定保守观察还是积极手术。但对于特殊身份的患者,一旦发生肠坏死,医生可能会倾向于早点手术。
  熟人的情感因素除了对判断决策产生影响外,还可能影响医疗程序。按照正常的医疗程序,医患之间会有充分的交流,患者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期望,医生也应该让患者明确相关的收益和风险,但熟人之间有些话反而不好直说,导致告知不充分。结果不满意的,甚至会演变成一场医疗纠纷,熟人反而成了仇人。
  所以,找熟人看病并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大家之所以爱找熟人,除了上面说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人情社会。如果每一个人都按规则行事,谁也不能插队加塞,医疗资源也很优质均匀,医生能为每个患者提供同样的服务,那患者也不需要拉下脸皮四处托人了。
  节选自《在孩子下次生病前(增订版)》,裴洪岗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