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9年10月11日> 总第1639期 > 22 > 新闻内容
越大和父母沟通越难
摘自《春风十里不如你》,冯唐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1日  查看次数:  
  越大和父母沟通越难
父母要“温饱”,我们爱“自由”
各位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你想学某个专业,父母问,这个能当饭吃吗?
你的这份工作不稳定啊,考个公务员吧,或者去个大企业吧。
为什么两代人会有这么大的矛盾呢?
假设你是1990年前后出生的,你的父母差不多是“60后”或者“70后”,用两个字可以形容60~70年代:饥饿。直到1977年恢复了高考,一部分人才逐渐明白,人是要吃饭的。而那个年代,正是我们父母的青春时期。
我们的青春是这样一个世界:从不担心挨饿,我们只考虑该怎么减肥。我们的物质极大丰富,我们刚出生,中国加入了WTO,教育开始普及了。
物质极大丰富的我们,同样面临着问题,我们的情感开始缺失:我们不知道爱情是什么,独生子女的孤单寂寞感越来越重,对未来充满迷茫……
我们这一代和父母那一代的底层逻辑有着巨大的差距:他们在乎的是身体上的富足,我们在乎的是精神上的幸福。
这就是父母经常说的那句话:这事能当饭吃吗?
我们之所以争吵,是因为我们没按照父母那一代的逻辑去跟他们沟通。
人人都有知识盲区
我是个爱看电影的人,每次都会把感动我的电影推荐给父母看。我喜欢的,他们都不喜欢。但在这个过程里,他们能明白我喜欢什么电影,明白我喜欢的点在哪,也会给我推荐他们喜欢的电影。
过去,世界的知识流向是从上一辈到下一辈。现在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平等了,你也可能会把你的知识流向长辈。
你想想,你的父母有没有总是给你转发这些东西:《只用吃这种药,能治好所有的疑难杂症》《科学证明这种药有奇效》《绿豆治百病》《食盐可以治疗癌症》……
每次遇到这样的文章你都嗤之以鼻,而你的父母却深信不疑。你觉得你是理性、聪明、中立、冷静的,但接下来,你看到了这样的文章:《只用这三招,立刻致富》《从月薪五千到年薪百万,只需以下几点》《从零开始,三个月让公司上市》……
你是不是也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或半信半疑呢?
所以,不是谁比谁更聪明、更理性、更冷静,这个时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盲区,这是个信息平等的世界,你需要向父母请教生活经验,父母需要向你询问互联网思维。
让父母知道自己是有用的
之前我回家待了几天,然后回北京,父亲非要送我去火车站,我说不用,我打车就好,约车软件这么方便。父亲说,约车软件多不安全。我以为他路上有什么话跟我说,就同意了让他送我。
我们在路上一句话都没说,我才忽然意识到,他其实就是想证明,虽然儿子已经很成功了,但他依旧在自己儿子生命中是有用的。我也忽然明白,父亲在表达一个状态:他虽然在变老,但他还是对孩子有用的。
想起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父亲总是给我提建议,说你这里写得不好,那里观点不成熟,再后来,我写的故事他只能给我挑错别字了,再再后来,他成了我的读者,第一时间把我的文章转发给他的朋友看。
直到今天,我写完文章还是发给他看,说:“爸,我写得怎么样?”他永远很吝啬自己的夸奖,说:“给你提几个建议啊!”我说:“好,下次一定改。”
虽然我也不改,但下次依旧是发了文章之后给他看,然后问他,你有什么建议吗?
用行动让父母对你放心
曾有一位学生,工作已经三年了,各方面都挺好,就是没有女朋友。因为他每次带女朋友回家,女朋友都受不了他妈妈跟他睡一个房间,如果女朋友提出和他独处,妈妈第二天就跟自己儿子大吼大叫或生闷气。
这是典型的“妈宝男”。他问我怎么办,我说,你接下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以这个为核心:跟妈妈暗示或明示,我已经长大了,放手吧。
他跟妈妈多次深聊后才知道,妈妈心里一直有个结:没有我孩子活不下去。后来他跟妈妈协商,自己租房子,每周回去一次,妈妈刚开始不舒服,天天打电话,逐渐也习惯了,有了自己的生活。
亲密度是需要管理的,不管理彼此的界限就会模糊。你一定要时刻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和他们交流,彼此设定界限,帮助他们适应你的生活状态。
比如,要严肃地跟他们说:不要看你的日记;不要干涉你找另一半;你工作时不可能时时刻刻接他们电话。但是你会告诉他们你是怎么想的;你会跟他们汇报你喜欢什么样的姑娘;你会第一时间回复他们的电话。
摘自《你没有退路,才有出路》,李尚龙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相关阅读
冯唐:我和老妈的相处之道
在我生而为人的每个阶段,每一天,自己的老妈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真诚地、持续地、不自残地、愉快地和老妈相处,似乎永远无解。
自我有记忆,每次见老妈,我都觉得她蒸腾着热气,每一刻都在沸腾。我时常怀疑英国人瓦特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妈,所以发明了现代蒸汽机。
我爸和她愉快相处的方式是装聋。我问老爸如何和她生活了六十年,老爸从喉咙深处发出一句话:“一耳入,一耳出,方证菩提。”
我的方式是逃亡。地理上的逃亡是住校,再难吃的食堂饭菜都比我老妈用唠叨摧毁“三观”强。心灵上的逃亡是读书和做事,避免和老妈对骂。
我妈活到八十岁前后,老爸去天堂了,老哥远避他乡,只留下我和她在一座城市,我不得不重新塑造和她愉悦相处的方式。
尝试的第一种方式是讲道理。我自以为自己超常的逻辑思维加上佛法再加上卖萌,总能降服她。然而我错了。我反复和她讲宇宙之辽阔而无常,人生之短促而无意义,为什么她那么多欲望和斗争。老妈认真听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说:“你这都是放屁,如果我没了欲望,我那还是活着吗?”
尝试的最后一种方式是顺势疗法。老妈的“三观”已经形成七十年了,怎么可能修正它们?既然养亲以得欢心为本,那就毫无原则地往死里夸。
有一天,老妈在微信群里得瑟:“我完全没有花销,有钱没什么了不起。”如果是在没想清楚这点之前,我一定会说:您是没花销,物业、水电、网络、保姆、吃喝、交通、旅游都是我们掏钱,您是没花销。”
想清楚这点之后,我是这么说的:“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您是典范,我们怎么就没学会呢?没有您的勤俭持家,我们怎么能有今天?爱你!”老妈蒙了四秒钟,问:“小免崽子,你是在讽刺我吗?我说:“怎么敢!”老妈释然,接着说:“就是啊,如果没有我存钱,怎么有钱供你们读书、出国、找媳妇?还是你最懂我啊。”
万事都如甘蔗,哪有两头都甜?
摘自《春风十里不如你》,冯唐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