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版拍片难?放射科医生太少了
放射科医生常态:
早晨提一提、晚上拖一拖
“门诊楼一般6点就熄灯了,大多数医生和患者都走了。”某三甲医院门诊门卫告诉记者,熄灯后整栋楼基本上没有患者和医生,但是核磁的几个诊室是例外,放射科医生通常半夜下班。
作为中日友好医院一名年轻的放射科一线医生,张海波每天早上八点上班,到诊室的第一件事,是需要先将前一天剩下的核磁、CT报告写完,再开始写出今天拍片患者的报告。
“这是一个病人的肺部影像和颅内影像。今天下午2点前要发报告,昨天整个科剩下的片子,大家会尽快先处理,这些处理完了之后,系统会自动分发新的片子。”张海波一边告诉记者,一边目不转睛地在三个电脑屏上不断切换、放大影像,反反复复看,然后才敢落笔。
张海波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前一天剩下的病例,往往是一些“难啃的骨头”,通常患者年龄较大,问题较多,病情也比较复杂,写这样的报告耗费的时间比较长,张海波选择在一天思路最清晰的时候看这些复杂的影像。
“这个患者是肺部与颅内都有问题,这是他的胸部与颅脑的CT,我会同时看,一起写出报告。”对于张海波一样的一线放射科医师,临床工作通常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跟机,一部分是写报告。
跟机主要是CT、核磁扫描室辅助技师。因为病人做增强CT、增强核磁时,需要往血管里打药,会有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还有一些病人,比如有危重情况,不适合做CT检查,技师和护士就会征求意见,决定要不要做。
张海波告诉记者,只要坐在椅子上,就很少能站起来走动,基本上一日三餐都是快餐,放在键盘旁边,抽出偶尔的几秒马上扒一口饭。
“有一次爸妈在老家过来看我,一直不相信我怎么连接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后来一天中午,妈妈瞒着我到医院看我,在窗户外面,她看见我中午的一盒盒饭一直吃到了下午3点,后来汤都凉了,但也就着饭一起咽下去了。”一个不愿具名的资深放射科医生告诉记者,外面有患者,检查就永远大于天。
据2015年3月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医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医师普遍存在不合理膳食,25%的医生工作日午餐营养无法保证;70%医生工作日午餐进食时间偏短,只有10分钟左右;70%的医生工作午餐营养摄入不足或严重缺乏;41%的医生自身饮食不规律;35%的医生三餐以盒饭、快餐为主,放射科医生的情况更为严重。
“现在很多放射科医师经常加班到晚上12点,患者多,医生再累也要坚持。”2019年5月30日,在中国医师协会第十三次放射医师年会上,中国医师协会放射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指出,人们都有了健康意识,再加上老龄化,放射科支撑临床精准诊断的价值也就变大了,这些因素都导致放射影像检查需求一直快速增长。
2017年12月15日,浙江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放射科主任邵国良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2001年,他每天做30个CT检查,如今已超过750个。
“工作的这些年,我很少在家吃晚饭,孩子的生日基本上都没完整陪伴过。患者太多了。”放射科医生的生活一直被写报告和出诊断围绕着。
在提到放射科医生的日常生活状态时,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放射科主任苦笑着说,身边的放射科医生都称彼此是“难兄难弟”,平时对上下班时间没有什么概念,因为当天的事情做不完,门外还有患者,根本不可能走。
早晨提一提、中午连一连、晚上拖一拖,整个科室一直是处在这样的工作状态。无锡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陈宏伟介绍,比起排队等待检查的患者,医生的艰难在于从不停歇。作为临床医生的眼睛,放射科医生一刻都不能松懈。
每9.4台机器服务百万人口
15.8万放射科医生服务75.6亿人次
患者焦灼等待,哪怕耽误一秒,都怕有疾病恶化的风险。医生夜以继日,晨钟而出,踏月而归,这些心酸的背后,归根结底都源于放射科医生的极度缺乏。
“目前我国医学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约30%,而医师的增长率只有4.1%,医学放射科影像医生的增长速度是患者需求增长速度的十分之一。”2019年5月30日,在中国医师协会第十三次放射科医师年会上,中华医学会放射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刘士远表示,我国放射科医生缺口亟待填补。
宁波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医生汪建华曾统计了影像科医生工作量。每天平均80~100份CT报告,60~80份磁共振或120~150个超声部位。即使每份报告只花上七八分钟,也需要10个小时才能全部看完。如果有疑难杂症,15个小时都工作不完。
“中日友好医院放射科影像检查的人次一天大概1500~1600,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诊疗数目,整个科室只有将近不到40个医生。”中日友好医院放射科副主任黄振国一边说一边掐算着:放射科的医生除了日常医疗工作,还要担负教学、科研任务。放射科报告是两级审核制度(高一级的医生需要将下级医生写完的报告再审核一遍),负责报告的放射科医生每天要完成200份左右影像报告。
除此之外,做核磁时,每一个部位扫描都需要耗比较长的时间,在大需求量下,机器数目相对有限,所以医生就要一直超负荷延长工作时间。
在日本,每100万人中有52台MRI、107台CT,这个比例是全球最高的。但在我国,截止到2016年,全国二级以上医院拥有X线机2.47万台,CT设备1.2万台,每9.4台/百万人口。“2016年,放射科医师达到15.8万人,而中国一年医学影像总就诊人次达75.4亿。”在中国医师协会第十三次放射医师年会上,王振常提出,即使设备不断增加,巨大的需求仍对医生是巨大的挑战。
王振常说,如果我一天看10个片子,我不漏诊。但如果让我一天看30个,那我很可能会漏诊。庞大的工作量对医生的脑力与体力都是挑战,误、漏诊不可避免。
工资少,地位低,人难招
AI引进,可分担压力不能替代医生
“师傅,片子怎么样?我拿给医生去看吧?”多位放射科医生告诉记者,每天都有患者叫自己“师傅”。同样是10年学医,放射科医生需要学的一点不比临床医生少,而且现在的放射科医生已经不是“拍片”“看片”的角色,而是指导临床,为患者提供诊断、治疗的“全能手”。但事实是,放射科辅助科室的地位一直没变。
“在传统观念里,开药拿刀的才是医生。患者康复后,感激的是治愈他的临床大夫,而帮助诊断的影像医生,根本没有人关注。”
“以心脏核磁检查为例,大概需要30~40分钟,收费是400元。而脊柱与颅脑神经系统检查不用十分钟,收费600元。”谈到工资待遇和职业获得感,陈宏伟说,检查费用,很多都是像核磁这种技术含量高,复杂的价格反而低。张海波告诉记者,在北京做CT一次收130块钱,这130块钱里其实没有诊断费,都是机器耗损的费用,大夫没有劳动价值的体现。
影像科医生该有的福利也很难享受到。2004年,原卫生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卫生防疫津贴标准的通知》,决定从事放射线工作的医护人员津贴按工作日发放,二类人员每人每工作日7元。
2007年,原卫生部发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在国家统一规定的休假外,放射科工作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
下转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