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9年09月24日> 总第1636期 > 03 > 新闻内容
拍片难?放射科医生太少了
健康时报记者 张 赫 王振雅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4日  查看次数:  
  拍片难?放射科医生太少了
  健康时报记者 张 赫 王振雅
  2019年9月17日晚上九点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核磁检查室门口,患者和家属坐满了整个等待区。张 赫摄  阅读提要
  ■“当时紧张的不行,还没排到我的时候,两只脚都一直在地上小跳,完全站不住了。”赵梦洁说,排到她的时候,她轻声告诉窗口里的医生说,我们想约半夜的,12点也行。“12点也得2天后,病人身体能行吗?”没等医生话落,赵梦洁马上使劲儿点头,连着说了3次“行”,提前8天,已经很幸运了。
  ■“有一次爸妈在老家过来看我,一直不相信我怎么连接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后来一天中午,妈妈到医院看我,看见我中午的盒饭一直吃到下午3点。”一个不愿具名的资深放射科医生告诉记者,外面有患者,检查就永远大于天。
  ■“师傅,片子怎么样?我拿给医生去看吧?”多位放射科医生告诉记者,每天都有患者叫自己“师傅”。同样10年学医,放射科医生需要学的一点不比临床医生少,而且放射科医生已经不是“拍片”“看片”的角色,而是指导临床,为患者提供诊断治疗的“全能手”。但事实是,放射科辅助科室的地位一直没变。
  ■在晚上十点半的等候大厅里,82岁胃癌患者宋桂花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第二次深夜排队做检查。快检查完时,一位年轻医生说,手都累的不会动了。每天陪患者熬到最后一刻,辛苦的是这些医生们。而这是全国放射科医生的工作常态。  月光如水,洒在每一个夜行者的身上。在万家灯火陆续熄灭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检查室门口,依然灯火通明,门庭若市。
  预约候诊屏幕又滚动了,等待的所有人都抬起了头,随后齐刷刷的把目光落在下一个被推进检查室的人,有羡慕,有紧张,也有期待。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患者,在等待早就预约好的核磁检查。
  和门外一墙之隔,在每一间不分日夜的检查室里,是由诊断医生、技师和护理人员组成的放射科影像诊断团队:他们不敢喝水,因为怕去上厕所耽误时间;不敢拿手机回家人的电话,因为后面还有很多患者在等待着;他们更不敢有丝毫马虎,因为他们所下的诊断,不仅是临床医生的眼睛,更是患者最后的命运审判。
  在这些等待和辛劳的背后,是全国总人数仅有不到20万的放射科医生,他们面对的,是每年75.4亿人次放射影像检查需求。
  患癌的妈妈坐在轮椅上
  我陪她等到了凌晨12点的核磁检查
  “我们在门诊开了检查单,但是核磁检查预约窗口告诉我们要10天后能做上,在老家做的检查说妈妈已经是结直肠癌的晚期了,我们一天都等不了,如坐针毡。”2019年,黑龙江省鹤岗市90后姑娘赵梦洁(化名)和家人一起,带着在鸡西市诊断为结直肠癌晚期的妈妈来到了北京,发现最能直观诊断癌细胞是否再次转移的核磁共振检查,真的太难排了。
  “其他的检查一周之内都约好了,但是核磁需要等10天,我闭上眼睛好像都能看到,癌细胞在这些天,疯狂肆虐的侵蚀妈妈的其他器官。”赵梦洁告诉记者,为了早点做检查,她在医院里外整整打听了一天。
  有一天,一位已经入院手术的患者家属告诉她有办法。
  “约半夜的检查,你主动提出来,就能做,一般人不知道。”在赵梦洁的记忆里,这位60多岁的患者家属看起来朴素憨厚,告诉她这个“秘密”的时候,手里还拿着热水壶,一边指着核磁检查室的方向,一边用手遮挡着嘴。
  在肿瘤医院里,每一个能尽早做上放射科检查的消息,都极富有神秘色彩。
  赵梦洁没等听完,立刻拿着检查单又跑到了核磁检查的预约窗口。
  “当时紧张的不行,还没排到我的时候,两只脚都一直在地上小跳,完全站不住了。”赵梦洁说,排到她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递过去检查单,轻声告诉窗口里的医生说,我们想约半夜的,12点也行。
  “12点也得两天后,病人身体能行吗?”还没等医生的话落,赵梦洁马上使劲儿点头,连着说了3次“行”。
  提前8天,已经很幸运了。
  赵梦洁全家都在焦灼等待的核磁检查,是如今放射科(部分医院也称作医学影像科)检查中的一种。放射科的设备一般有普通X线拍片机、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等。
  而对于很多疾病来说,CT和核磁共振检查是最常用的诊断方式。
  两天后的晚上10点,赵梦洁和爸爸一起,用轮椅推着妈妈来到了核磁检查室的门口,让赵梦洁惊讶的是,午夜12点,检查室门口竟挤满了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等待,在等待区,患者和家属一起目不转睛地盯着闪动的预约候诊滚动屏。
  没错,每一个被叫进去的患者,都距离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更近了一步,少一点等待,有可能意味着多几天或者几个月的生存期。
  焦急、紧张、无奈……这是所有排队等待做核磁检查患者家庭的生活状态。这背后,隐藏着的是我国放射科医生与患者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
  下转22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