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9年09月20日> 总第1635期 > 17 > 新闻内容
中国抗癌新技术
健康时报记者 杨月整理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0日  查看次数:  
  中国抗癌新技术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李囡、博士后李慧:
查早癌有新手段 还能确定肿瘤范围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常规的超声、核磁以及骨扫描等检查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无法有效的检出前列腺外的肿瘤、无法早期检出生化复发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病灶等。
核心技术:现在研究发现PSM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在前列腺癌以及其转移灶中含量会明显升高,目前利用靶向PSMA的诊断性放射性药物已实现前列腺癌的精准分子影像检查。前列腺癌病灶或其转移灶,会在PSMA PET/CT呈现一个“亮点”,使得病灶更加一目了然。
患者应用:国际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靶向PSMA PET/CT对于诊断前列腺癌,确定肿瘤大小和范围有重要价值,且在患者复发早期,甚至在其他影像检查均无阳性发现时,即可辅助检测出病灶,修正了近40%~60%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
此外,对于化疗等治疗失败的患者,若其病灶在PSMA PET/CT上呈阳性,还可采用靶向PSMA的治疗性核素对其进行“精准定向打击”,为患者争取更好的疗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孙颖:
这种DNA让您实时了解自己的抗癌“胜率”
鼻咽癌发病部位隐蔽,70%以上患者在就诊时已经是局部区域晚期,治疗效果较差。如何提高这部分患者的抗癌“胜率”,一直是全世界学者研究的重点。
核心技术:现在有一种DNA能反映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治疗敏感性及动态预后规律,进而指导医生的临床决策,它就是鼻咽癌血浆EBV DNA。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孙颖牵头的研究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通过描绘鼻咽癌患者整个放化疗过程中血浆EBV DNA的动态变化规律,总结出4个EBV DNA反应亚型:分别是早反应型、中等反应型、迟反应型及治疗抵抗型。该亚型揭示了肿瘤的生物学特点,可用来实时评估患者对治疗的敏感性;还可以预测和评估疾病动态风险。临床医生可以据此及时调整治疗强度,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该DNA还为患者实时了解自身对抗肿瘤治疗的反应性和治疗失败风险提供了经济、无创、且便捷的手段。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患者应用:现在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化疗、靶向、免疫等治疗的同时进行实时、无创的EBV DNA监测,可以指导医生根据实时的预后风险度为患者及时调整治疗强度,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生存,降低个人、社会和政府医疗成本支出,更合理地配置有限医疗资源,如对于治疗敏感且复发转移风险低的患者可给予实时治疗强度的降低(如减同期化疗),在不牺牲生存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高复发转移风险和对放化疗不敏感的病人,必要时可叠加辅助化疗或免疫治疗来进一步降低疾病失败风险。
在治疗过程中EBV DNA不仅可实时监测患者对治疗的敏感性,还能动态评估复发转移风险。所以抗癌“胜率”并不是一成不变,有了这个指标医生可以实时监测患者预后,制定“专属”治疗方法,让抗癌“胜率”进一步增加。
武汉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金阳:
难治的胸腔积液有方法了
几乎所有的恶性肿瘤均可出现恶性胸腔积液,但目前国内治疗胸腔积液并无具体的标准方法,也无有效彻底治疗手段。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金阳教授分享的治恶性胸腔积液“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该技术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专业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并获得了当期杂志的封面推荐。
核心技术:载药囊泡肿瘤治疗技术”形象来讲,就是将肿瘤细胞的外衣——囊泡“扒下”后,在外衣里“裹”上“炸药”——微量的化疗药物,再将载药囊泡输送至患者体内。包裹了化疗药的肿瘤囊泡可以精准靶向至肿瘤部位,如同“特洛伊木马”一样,经过“伪装”后可快速跨过城门“肿瘤细胞膜”,高效杀死肿瘤细胞。
患者应用:这一研究已与全国10余家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转化。针对载药囊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也已开展大样本临床试验,在安徽、湖北、深圳和天津4省市获得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批示,并已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启动技术的应用,率先用于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若广泛应用后,将给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很大帮助,填补国内恶性胸水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临床空白。患者可直接去相关医院挂号询问医生,了解此治疗方法。(健康时报记者 杨月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