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9年09月10日> 总第1633期 > 07 > 新闻内容
别把焦虑转给孩子
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 郭田荣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0日  查看次数:  
  别把焦虑转给孩子
  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 郭田荣
  有这样一个家庭,父母都是某师范大学教师,他们为孩子设计了一套“完美”路线,要求孩子严格按照路线去发展。孩子小时候还不错,但年龄越大问题越多。第一次高考没考上重点大学,在父母的要求下第二年参加了复考。就在考试成绩公布的前一天,因担心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点大学,跳楼自杀了。令人痛惜的是,成绩公布后,他的分数超出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前者是“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是“我”将另一个人当作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工具。无论目标是多么伟大,当一个人将另一个人视为对象或工具时,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按照这个理论,上面提及的那个家庭中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因为孩子成了他们教育学理论的实验对象。他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潜意识中对社会的变迁感到焦虑,觉得自己适应不了目前激烈的竞争,但又没有勇气去提高自己,于是就暗暗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在社会竞争中“夺占制高点”,自己也因此有了成就感。所以,他们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不让孩子干家务、不让孩子知道家庭的事情,尽一切可能节省孩子的时间让她去学习等等,还有的家长做起了“全陪妈妈”,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即使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果仍不肯停下来,这就是极端的“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看似是为孩子,但内心其实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当家长自己完全停止了成长,将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他们就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
  当然,还有一些家长,自己并没有停止成长,但孩子则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某一个工具,而不是独立成长的另外一个人。
  一个妈妈诉苦说,自己听了很多讲座,看了许多教育书籍,希望女儿能学习绘画、英语、舞蹈和音乐,所以专门在少年宫附近买了房子,尽管这套房子格局不好,又很贵。
  这些父母其实都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当成“债主”,甚至逼孩子“还债”,从而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上,亲情关系也变得像“债主”和“债务人”般紧张,这样的家庭环境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建议如果你想真正为孩子好,建议家长从三个方面来做,给孩子空间。
  给孩子空间 父母的建议、意见不见得都是对的、成熟的,父母怄起气来常和孩子一样,缺乏理性,总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要求,但他们“要么提的要求根本不合理,不合时代,要么就常常只是为了捍卫父母的权威。”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成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就学不会自己做决定,学不会果断和思考。父母只有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
  自我成长 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成长,他们就不容易对适应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感,并且如果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就不会动辄干涉孩子的成长。
  找对问题的原因 家长们应明白,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身上找到相关原因。要想孩子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改变。如果只是孩子的成长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但若孩子问题的背后是父母的问题,那就很难解决,除非父母们先做改变。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寻求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自身寻找原因的话,孩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办法。  相关阅读
  林清玄:不逼孩子成为第一名
  许多家长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其实现在世界精英许多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好,而且压力小,生活更轻松,创意好。
  我上高中时,有位老师邀我去家里吃饺子,饺子端到桌上后,他说,“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和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
  我更感动了。从来没人用生命向我保证。过了两个星期,我的希望破灭了,因为全班每个同学都去过他家里吃饺子,他对每个同学都用生命保证过。
  我考大学时第一年、第二年没考上,第三年录取分数是361,我考361.5。上了大学我琢磨起谁是考361分的幸运儿。一番调查后,我发现是张毅,后来他成为一家公司的老板,世界五百强企业。
  所以,可能小孩成绩不是很杰出,不是那么好,但是不要放弃,因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
  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摘编自《好孩子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林清玄著
  毕淑敏:爱孩子,请给他更多可能性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拼杀而上,在一个大的社会范围内经历着严酷的竞争,好像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整个社会承认,才是成功者,而绝大多数人都成为失败者,这样的评判标准是错误的。
  成功是为了什么,成功之后又将如何?这个问题经不住几次追问,事实上每个人尽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就是成功。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真实的本领,而真实的本领不是来源于技术,而是热爱,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才能和兴趣所在。真正爱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朝夕相处,做到这些并不是那么难,很多家长为此焦虑是因为他们封死了很多可能性、过于急功近利。
  我觉得一些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但孩子有权利选其他路,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应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他的价值,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磨难才真实。
  摘编自《关于教育孩子的4个建议》,毕淑敏著
  周国平:教育孩子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
  从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这个人自己的人生态度。那种逼迫孩子参加各种竞争的家长,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个淡泊于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顺应天性愉快地成长。
  我由此获得了一个依据,去分析貌似违背这个规律的现象。譬如我基本可断定,一个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一个自己拼命奋斗却让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这两种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未遂愿望,但愿望的性质恰好相反。
  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在人生中最看重的也就是我在教育上最想让孩子得到的东西。熏陶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提高你自己的素质。
  摘编自《人生哲思录》,周国平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