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9年07月26日> 总第1620期 > 01 > 新闻内容
“言必有据”应是科普底线
健康时报评论员 张 赫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6日  查看次数:  
 “言必有据”应是科普底线
 
健康时报评论员  张 赫
 
 
科普与谣言之间,越来越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味道。从一眼就能识别谣言,到需要翻阅大量资料才能证明真伪。如今,不少人感叹,这科普的“底线”都有点快守不住了。
在受众广泛的科普中,不少谣言都与健康生活息息相关。有统计显示,微信每天收到用户发起的谣言举报达3万次,谣言样本库积累的“种子量”高达达到30万个,日均谣言拦截量有210万次之多。这其中,“食品、健康、养生”等是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因为这些话题往往能瞬间击穿人们的“防护罩”,吸引极大的关注度。
科普和谣言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几字之差。一些自媒体和所谓的科普达人常选取最能击中受众的“点”来放大,并不断删减构成某一结论的条件。而事实上,若没有那些严谨的条件,结论就不会成立。做科普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热情,一定要有权威依据和出处,不能信口开河。科普是通俗的,但更应该是有理有据的。没有依据的科普就像没有根的插花,虽然有时看着美好,却很容易被“迎合大众口味”的风向吹偏。
一些“谣言”假借科学外衣出没,也让人防不胜防。对于一些科研成果、前沿研究的过分解读,也是“谣言”的来源之一,其中“以偏概全、掐头去尾”是最常被运到的方式。食品与营养专家云无心认为,专家在解读自身相关研究时一定要克制,夸大化的解读很可能让科研成果的“科普效果”适得其反。
    在信息爆炸时代,理性的、纠错的声音很容易被“吸睛”的噪声掩盖。当大量真假信息以科学的名义铺天盖地般涌来,普通人练就“去伪存真”的能力可太难了!所以不管是科普达人、网红专家,还是传播信息的自媒体,都需在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灯塔”下做好科普。另外,食药监、公安、网监等部门也应通力协作,对造谣生事者坚决追责、斩断其背后的利益链。
为让科普信息传播准确、有效,国家层面也一直在努力。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居民健康知识普及”为健康中国行动排在第一的专项行动。国家卫健委表示也将牵头多部委参与居民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包括建立完善两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国家级健康科普资源库,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机制等。社会各界联手,才会让科普信息传播更加有力,让无良谣言迈不了一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