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一件好事,但就像写作业也是好事一样。这些事并没有因为是好事而变得顺利。
为什么好事难以执行?为什么对孩子好他却不听?当你被强制垃圾分类的时候,你可以学到的第一点是:被强制的滋味很难受。
即使是成年人,被强制做一件哪怕是正确的事都很不舒服,因为不能选择。一件事是不是自己选的,有没有参与到决策过程里,感觉会很不一样。
第二点:这是谁的事?当你给一件事加上选择权,哪怕只是形式上的选择,一个人都会更愿意配合。因为这样一来,他在这件事里就有了责任,他会当成是自己的事。
我给家长讲课的时候,有一个难点,叫做区分动机:做一件事的理由是什么?或者说得再直白一点:这是谁的事?很多家长下意识地觉得,责任是孩子的,只是他太不懂事,所以才督促他完成。但孩子自己想做的事,是绝没有懈怠一说的。所谓的懈怠,恰恰已经是家长替孩子负责的后果。
“孩子本来就不想做这件事,是我想做。”哪怕承认这一点也很重要。如果一件事,孩子做了也拿不到(他能理解的)好处,但我就是想让他做,该怎么办?最起码的一点:我要“请”他做。这是一个基本的尊重。他虽然没有实质性好处,至少收获了感激和赞美。
这是父母需要学习的第三点:假如孩子看不到一件事对他的好处,至少承认这件事对父母的价值。认可孩子的付出,表达感激和欣赏。
其实要把这些做好,有一点绕不过去,那就是成本:你要给人选择,就有选择的成本。你要培养他们的习惯,就有教育的成本。你要说服他们自觉去做一件事,就有解释沟通的成本。如果事情太麻烦,你只能求着他们去做,那更需要有所表示了……好的关系是拿成本交换来的。成本可以是钱,可以是时间,可以是诚意和耐心。总之需要付出。
中国父母有一种逻辑。不愿付出又想让孩子听话,在简单粗暴的命令外包层外壳,说:“我这都是为你好。”翻译过来就是:我又想让你做事,又懒得付出成本,你最好自己哄自己。抱着这种态度,想把一个孩子养好,还是挺难的。(李松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