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9年07月16日> 总第1617期 > 02 > 新闻内容
有人一开口别人就抓狂
健康时报记者 林 敬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6日  查看次数:  
有人一开口
别人就抓狂
健康时报记者  林 敬
    日常交往中总有这样一些人,与人交流沟通时,给人感觉不舒服:不可一世的狂傲形态,不断地否定别人,一个问题能啰嗦半天,口无遮拦却当真性情。好好说话,成为很多人欠缺的一种能力。
为何一开口让人抓狂?这些人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了。
无故否定别人,易激发抵触情绪
“菜怎么这么咸!”、“没人像你这样邋遢。”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话会喜欢吗?显然不会!
“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我们每个人天生都需要展现自我价值,都是希望自己是好的、优秀的。”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于雪竹说,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为了满足攻击性的需求。所以当被否定时,我们会感觉自我价值受损,不舒适的感觉会产生。
特别是一些家长、长辈,会常常自以为语重心长地教导人,但其实教导本身也总是暗含着否定。比如“你不能什么都满足孩子”中所说的“你不能”那样做,就暗含着“我之前的做法是错的”。很多人之所以难过“评判关”,更准确地说其实是难过“否定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想要传达善意,使用“合适的”方法也是必须的。
古人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并无须长篇大论开导批评,只需要稍微点拨对方便会全部领会其中的深意。人在没有任何抵触情绪的情况下,才更愿意主动改变自己。
    于雪竹举例,通常我们在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赞扬之后,再去听一些令人不痛快的建议,心态会好得多。这就像牙医用麻药一样,病人仍然要受钻牙之苦,但麻醉药能帮助消除痛苦和恐惧。
揪着小错不放,不会有好结果
生活处处是琐碎小事,常能听到妻子对丈夫说:“上个月找你的那个女同事,现在还在联系没?我就不信你们是在谈工作!”父亲对儿子说:“你小时候就有毛病,丢三落四”……听了这些语言,心里什么滋味?
“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职场中,爱揪着小错不放的人都是不受欢迎的。”于雪竹说,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被鼓励与欣赏,如果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关系肯定好不了。适当降低对他人的要求,你就会发现生活和心情也可以很轻松。
当然,这并是说要你忽视孩子的坏习惯或一味忍让,它仅仅意味着去理解没有人是完美的,包括自己。当孩子的成绩不是你所期望的,不要发泄愤怒,可以欣赏他的努力并想办法帮他实现目标。婚姻中,也不是两个人相互指责熬日子,而是两个人相互欣赏,共同成长。哪怕是在乱如麻的生活中,发现伴侣身上的光,让彼此拥有爱的力量,生活也会越过越敞亮。
杭州灵隐寺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于雪竹说,多看到称心的生活,跳出对问题的纠结,人才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去看见麻烦以外的世界,发现更多人与人间的美好。
改变沟通方式,生活工作都轻松
人与人相处,最妙之处是一种让人进退自如,放松舒服的修养。与会说话的人交谈,就像是在做心灵按摩。从某种意义上,会不会说话只看一点:能否懂得换位思考。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共情”,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它被视为社交中的重要能力之一。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样的人自然会是最受欢迎与被接受的。”于雪竹建议,想要获得好的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就是先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学会“共情”。
“理解别人”、“尊重别人的意愿”、“不强加自己观点”之外,还可以尝试尽量不以“我”字开头造句。我们往往习惯从自我角度出发,去阐述“我”的看法和观点,表达主观上的情感。而如果尝试从“我”原则改为“您”原则,并也尝试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和回答问题,渐渐地或许就会发现,会有越来越多人喜欢和你交流,并能敞开心扉成为彼此的良师益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