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9年07月12日> 总第1616期 > 14 > 新闻内容
中医器械销售近百亿
健康时报记者 王振雅 孙宝光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2日  查看次数:  

中医器械销售近百亿
健康时报记者 王振雅 孙宝光

244家生产企业、年销量95亿元。
伴随日常保健、亚健康调理、慢病康养的需求增加,10年间,刮痧、拔罐、艾灸等多种多样的中医器械走近千家万户,我国中医医疗器械产业正在迅猛发展。

市场规模达95亿元人民币
中医热带动中医医疗器械

传统中医六术包括:刮痧、拔罐、针灸、艾灸、按摩推拿、导引。
据《2015年大健康产业态度营销趋势报告》显示,49.6%被调查者认为,调养身体主要还得靠中医。
针灸因其独特疗效,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确认了64种适应症(偏头痛、关节炎、颈臂综合征、中风后轻度瘫痪等),已有103个WHO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包括美国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也将针灸纳入了医保体系。
“2018年,全球针灸针的需求量就达80亿支左右,并且在以5%-10%的环比速度递增。”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炀介绍,作为全球最大的针灸针生产供应商,旗下的“华佗牌”针灸针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进行销售。
而除了针灸,刮痧、拔罐、艾灸等中医器械具有驱寒、除湿、缓解腰酸背痛、排毒、助眠等功效,由于操作简单、便携,受到许多家庭的热捧。
在2016年天猫发布的一项统计数据中显示,艾灸类产品达1705个、拔罐类产品达1500个,拔罐器、刮痧、艾灸成为年销量前三的中医器械,拔罐器、艾灸月销量分别达28万与27万。
 “艾灸因为有烟,需要单独的艾灸室,但很多医院并不具备艾灸室,很多人选择在家进行艾灸。”中国医学科学院针灸学院主任医师董峰介绍,中医医疗器械,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可以用的产品。”
“从1995年到现在,我们生产的真空式拔罐销量近1亿套。”北京康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方玉柱介绍。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中医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经理吴长海表示,中医医疗器械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抓手,市场先行,行业规范将随之不断建立与发展。
据《2018年中国中医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底,全国中医医疗器械企业销售收入达95亿元,同比增长17.1%。截止2018年底,全国中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有244家。

77%为拔罐、刮痧产品企业
“黄金时代”背后藏隐忧


“中医器械的发展离不开医疗器械的整体发展,”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彦说。近年来,在政策、资本、人才的助力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2019年5月14日,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指导、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发起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中医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宣布成立。在他们看来,虽然中医器械行业发展前景无限,但“目前中医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广东省治未病与新型健康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浩宇介绍,就中医医疗器械而言,一类器械包括拔罐类产品、刮痧类产品、穴位贴、贴类等。第二类包括无源针灸针、皮内针类、有源针灸针等医疗器械。而对于植入人体、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目前尚无相应中医医疗器械。
一、二、三类医疗器械也代表了医疗器械所具有的不同的科技含量。然而,在244家全国中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科技含量较低的一类医疗器械中拔罐、刮痧类产品生产企业占比约77%。
“中医器械的生产和研发并不像西医器械有成熟的体系”。曹炀认为,对中医器械企业来说,一切都像摸着石头过河。目前无论是研发企业、科研机关的研发能力都很薄弱,即便是中医科学院这样的中医领域最高学府,从事中医器械研发的人员也寥寥无几。
除了企业研发水平与产品科技含量低以外,行业无统一标准、产品质量残次不齐也是中医器械产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大特点。
目前中医药器械产品虽然种类繁多,但是由于各企业有各自的生产标准,尚无统一的行业标准。金浩宇认为,这一现状限制了中医临床活动与现代化接轨,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成为阻碍中医药器械发展的重要问题。
据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发布的总第13期国家医疗器械质量公告显示,在对6个品种463批(台)产品进行了质量监督抽验中,共有2个品种11(台)医疗器械产品不符合标准规定,其中中医医疗器械占据8台,占比约73%。
 
企业竞争力亟待提升
创新科技驱动产业升级


中医器械需要创新与产业化,市场上的诸多产品表明了行业正在创新道路上不断尝试。
传统艾灸有烟变无烟,还加入了智能的元素。具有智能控时、控温、蓝牙控制、无声等特点的“智能灸”深受许多年轻女性的热捧。刮痧板升级成电子刮痧仪,电子刮痧仪不断开发增加功能,有的集拔罐与刮痧为一体。拔罐器也从手动的升级为电动的。
专利数量被看做是科技实力的“晴雨表”,此次发布的《中国中医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二类企业科技实力显著增强,是专利的主要聚集区。目前,国内一、二类中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专利总数为2768件;其中,二类中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专利数量共计2451件,占据绝对优势。
金浩宇表示,“一类器械治疗手法比较单一,二类器械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目前中医器械以治疗设备为主,中医器械下一个发展契机应该是越来越多中医诊断设备的出现。”曹炀认为,只要不断创新,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将中医器械发展壮大,甚至是走出国门。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一批基于中医理论的诊疗仪器与设备。
金浩宇介绍,大数据将成未来中医设备研发的一大方向。“病人少的话可能还看不出规律,但是当把舌象、脉象大量采集的数据整合一起形成大数据,进而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就可反过来指导医生治病或设备研发。”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曹炀表示,目前只有两百多家企业,没有龙头企业,希望在国家的支持下,培养一批骨干企业,支撑技术发展。
金浩宇在《关于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建议:“将重点针对中医检测、诊断设备采集的医疗健康数据进行标准化研究,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判读,形成基于数据的临床诊断指南,开展应用、评价、监测和改进等各环节关键技术研究,形成技术规范,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技术标准质量。研究制定中医医疗器械的操作规范,提高中医医疗器械应用的规范化水平。”

参考文献:
①中国医疗器械协会中医医疗器械专委会:《2018年中国中医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报告》
②国家药监局官网:《2018年度药品监督统计年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