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9年07月09日> 总第1615期 > 17 > 新闻内容
消化肿瘤防治新理念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张小田 黄文雯 文裕慧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9日  查看次数:  

消化肿瘤防治新理念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张小田  黄文雯  文裕慧
相关阅读:2019年6月28日-6月30日,第九届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年会(CGOG2019)在北京召开,多位国内外学术领军专家就中国胃肠肿瘤治疗的现状和突破分享了最前沿的观点。

精准医学是
发展的必然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詹启敏
我国重大疾病防治面临重大挑战,已成为人力资源丧失和经济损失主要原因,其中恶性肿瘤的年新发病为430万,年死亡人数为280万。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医学创新能力不足,转化和整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模式,需要建设大规模癌症患者及健康人群相关生物标本库,全方位采集多组学数据、社会人口学数据、环境数据等相关数据,并基于此构建便于共享和数据交换的大型肿瘤数据库系统,关注疾病发生机制、标志物和早期诊断、分子分型和分期、靶向治疗药物、综合治疗防控措施等,为肿瘤筛查、干预、诊疗过程中的精准医学研究提供支撑。
    举例来说,最新权威研究表明食管癌在分子层面可分为两种独立的分子亚型,应当区别治疗,这与传统医学中同病异治的观点不谋而合。

胃癌防治
走向世界
国际胃癌学会(IGCA)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
消化系统肿瘤中,除了结直肠癌,其他的肿瘤,比如胃癌、食管癌,在欧美国家发病率较低。
    因而国外对于这些肿瘤的研究都较少,但是这些肿瘤在我们国家的发病率又较高。
中国胃癌病人的人数占全世界的43.9%,其中晚期胃癌的人数占了80%。
    随着大数据的到来,我国的胃癌研究正在飞速发展,近些年来,胃癌方面的研究从推广D2根治术(指手术范围)、中国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标准化治疗、规范多学科诊疗,到开展RESOLVE(新辅助化疗)系列化疗相关临床研究、靶向治疗研究和免疫治疗研究等高水平多中心研究,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胃癌最新诊疗方式,争取给广大胃癌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

有效靶向
药物不多
首尔大学医院内科主任、全球早期临床试验卓越中心首席研究员Yung-Jue Bang
靶向药物能特异地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同时耐受性好。
    很多胃癌临床研究都在探索有效的靶向治疗,如对于转移性或复发性胃癌,曲妥珠单抗可用于HER2阳性患者、雷莫芦单抗可作为二线治疗,中国还批准了阿帕替尼作为三线治疗药物。
    但相较于种类繁多的靶向药物,其实真正用在患者身上的有效药物还是很少。针对HER2或VEGF/VEGFR通路(血管生成)等有效靶点选择的更好药物或联合治疗,以及探索明确针对新型分子靶点的可获得靶向药,是未来胃癌靶向治疗的方向。
    目前国际上已有多种新型药物进入不同阶段的临床研究,期待在短期内能有所突破。

新测序与
液体活检技术
南加州大学Norris综合癌症中心副主任Heinz-Josef Lenz
在精准治疗时代,根据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指导进行的靶向治疗,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新一代测序技术和液体活检技术的结合提高了精准治疗的可行性。目前,在临床上筛选存在治疗靶点的特殊患者群体如同大海捞针,十分的困难。
    但新一代测序技术与液体活检技术的结合,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去识别治疗的靶点并实现耐药监测等。
    目前针对特殊类型的肠癌,例如dMMR/MSI-H、HER2阳性、BRAF突变或特殊基因融合(NTRK、ALK、RET),除了常规治疗以外,免疫治疗、靶向治疗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而我们作为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应该追求的目标便是在正确的时间,利用各种新的科技手段、临床诊疗技术等,为患者及时选择正确的治疗。

胃癌免疫治疗
存差异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徐建明
国际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亚洲胃癌患者比非亚洲患者预后更好,其原因可能是早期筛查率更高、近端胃癌和远端胃癌有差异、临床治疗模式不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不同、组织学分型肠型更多等。
    最新调研发现其本质可能与基因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不同有关。
肿瘤免疫微环境与免疫治疗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寻找更加适宜的免疫治疗获益人群,已有研究提出基于PD-L1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免疫分型,分为四型:PD-L1+/TIL+,PD-L1+/TIL-,PD-L1-/TIL-,PD-L1-/TIL+。
    东西方国家的胃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差异,有可能导致PD-1/PD-L1与化疗、抗血管药物联合疗效存在差异,PD-1/PD-L1联合化疗时药物的种类、剂量、顺序等因素也可能会影响临床上联合治疗的效果。

国内胃肠肿瘤
不同于其他国家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
我国是胃癌、食管鳞癌的等胃肠肿瘤的高发国家。国内胃肠肿瘤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如食管癌多集中于颈胸段、以鳞癌为主,胃癌好发于胃窦、hp(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多见、通常分期晚,肠癌以左半直肠癌居多等。
    尽管我国I期研究急速发展,但仍有困境。
中国临床试验开展现况和国内外胃肠瘤抗体类药物等的研发过程,特别是我科进行中的食管鳞癌晚期一线试验和通过转化医学指导设计的靶向联合靶向临床试验,以及之前以失败告终的PARP抑制剂治疗胃癌III期研究,都给了我们很多新的启示,提醒需改变思路、加强沟通和合作,关注胃肠肿瘤特征和分子分型等,进行人群筛选,充分利用转化医学模型和技术,根据国际现状、国人特点和临床新的问题有所改进,而非一味模仿国外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