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9年07月09日> 总第1615期 > 02 > 新闻内容
抱怨,让你的世界变得更糟
健康时报记者 李超然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9日  查看次数:  
抱怨,让你的世界
变得更糟
健康时报记者  李超然
   “怎么每天都有那么多工作!”“鬼天气害我又要迟到了!”“你就不能把地拖了啊?”在单位里、在生活中、在家庭里,我们经常会莫名的抱怨,抱怨对方不配合,抱怨天气不够好,抱怨自己各种不顺。可实际上,喋喋不休的抱怨不能帮助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更糟!
我们每天要抱怨多少次
英国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英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耗费在抱怨上的时间为大约10000分钟,大致相当于一年中有一整周在抱怨。某招聘平台此前展开的一项针对职场人调查也显示,有六成职场人每天都要抱怨,平均一天要抱怨五次。
其实很多有时候,“抱怨”并不是一件坏事。人们通过抱怨缓解压力、抒发愤怒、难过等负面情绪,之后会让心情得到放松;也还有些人把抱怨当做一种委婉求助的方式,通过“抱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而生活中有更多人,他们的抱怨只是在挑剔、在变相发泄不满。他们似乎对每一件事都有意见,从早上睁开眼睛到入睡,抱怨就没有停下过:早饭、交通、老板、同事、甲方甚至食堂的厨师……这些人就像一个喷射负面情绪的大怪兽,让身边人的心情也跟着变糟糕。
根据调查,人一天的平均抱怨次数多大15~30次。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抱怨”。很多人在抱怨的时候太过无意识,以至于忘了去判断抱怨所获得的收益是否会大于抱怨带来的危害。
“怨”是心上一把刀
过度抱怨是得不偿失的发泄,它不会让事情得到改善,反而是引起更多人“连环抱怨”的开端。
    国外心理学专家Kelly教授早在1979年发表的论文里就表明:抱怨是影响亲密关系的第三大杀手。慢性抱怨者很可能会在不断的抱怨中失去伴侣的信任和耐心。不仅如此,长年累月的抱怨还会让身边人被抱怨者的坏情绪影响,即使抱怨者的确在为自己的问题或情绪受困,但不受节制的惯性抱怨,只会给别人添堵。
“爱抱怨,其实是一种慢性的心理疾病”,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徐道祥指出,国外有研究发现,长期的抱怨会引起大脑神经递质例如五羟色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改变,更有可能罹患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不仅如此,长期抱怨会引起心脑血管狭窄。北京、上海近两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抱怨的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常人高出3~5倍。
    除此之外,抱怨还会释放一种叫做皮质醇的压力荷尔蒙,或可抬高血糖指数,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研究还发现,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抱怨带来的焦虑或压力之下,大脑海马区中的神经将会受损,而这块区域正是负责问题解决和认知功能的。抱怨多了,记忆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都会有所下降。
抱怨不如改变
习惯抱怨者最大的特点在于:明明不满现状,又在害怕改变。他们总是沉浸在困境里,反复思考问题中令人挫折的一面,最后陷入恶性循环中。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而我们要做的是“常想一二”。改掉抱怨的习惯,要从自我反思开始。在开口抱怨前,建议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这件事是不是我自己的责任?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吗?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抱怨,其实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徐道祥主任说,当人无力也无心改变时才会抱怨,试图把无法做好的责任推给环境、同事等非自身因素,当人抱怨时往往只看到自己缺少什么,忽略了自己拥有什么。花圃中有花才不会滋生杂草,多接触积极的事物才不会沉浸在无限抱怨的恶性循环中。
“积极的心态需要反复地学习与实践。”这是曾傲视欧洲大陆的拿破仑的想法。徐道祥主任也建议,日常生活要多参与社会活动,主动接受一些新鲜的想法,多和积极向上的人待在一起。“爱抱怨的人总是一出现没见过的东西,就下意识地去否定。而多接触新事物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一些想法,多些积极向上的能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