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9年07月05日> 总第1614期 > 19 > 新闻内容
让临终告别更温暖
健康时报记者 孙欢李超然/文 牛宏超/图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5日  查看次数:  

让临终告别更温暖
健康时报记者  孙欢李超然/文 牛宏超/图
活动背景:6月22日,由健康时报主办,记忆空间集团协办的“传承与创新、绿色与发展”首届生命文化智能发展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举行。
 
“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好好赡养他们,要远远重于为在父母过世后为其办隆重的祭礼。”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朱耀垠指出,中国的丧葬文化有其历史特性,但表达哀思的方式多种多样,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改变丧葬习俗当中的一些陈规陋习。
尽孝道,葬礼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这一数据仍然在不断上涨之中。预测到2050年前后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比例会超过34%。
“到那个时候,我国三分之一的人会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朱耀垠在现场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他表示,人口老龄化渐趋严重,不仅让养老,还有让老年人离世后的葬礼,成为了社会不可避免的话题。
孝道是贯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主线,由孝道文化衍生的一系列殡葬礼仪文化根植于百姓心中。丧礼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尽孝道”、“行孝礼”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人崇尚“厚葬”“隆葬”,重于祭祀,还提倡父母过世后“三年丁忧”,后来则涌现了不少节俭丧葬礼仪的思想和文化经典,对丧礼的铺张浪费做出批评。
朱耀垠指出,对于子女来说,在父母亲在世的时候好好赡养他们,比起在双亲过世后强调丧礼更为重要。从目前来看,丧礼有好的部分,但是在今天的生态文明的建设背景下,也有许多地方的丧礼仍然存在铺张浪费,甚至破坏生态资源等现象,这些陈规陋习都需要改变。
公墓变园林,让殡葬更绿色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现在,我国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土葬安葬方式盛行,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在山上滥砍滥伐,造成青山白化现象,进而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甚至部分地区存在丧事活动大操大办,花费巨大的现象。
民政部原副部长陈虹在会上表示,记忆在人士,何必在农田,纪念亲人不必以墓地的土地大小来评判。殡葬文化改革要和生态环保结合起来,既要做到“致哀思”,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也要革除陈规陋习,避免大兴土木,不对生态环境做出过多的破坏。
墓园如何转变形象,王国华教授表示,“一个好的公墓应该是一座城市中亮丽的风景线。”建于16世纪的俄罗斯新圣女公墓就是墓园变园林的代表,在这里,埋葬着2.6万多位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公墓中,钢琴家、画家、政治名人都在这里安睡,供世人评说他们的生前事。“在新圣女公墓,你不会觉得墓园是阴森恐怖的,相反墓园中的艺术品和精神意义,让其成为了俄罗斯非常重要的一个旅游景点,”曾经参观过的陈虹这样表示。
创新祭奠模式,互联时代科技让记忆永存
记忆空间集团董事长刘鑫介绍道,如今,传统的殡葬形式目前已经从第一代的土坑殡葬、第二代的水泥公墓、第三代的艺术园林公墓发展到第四代的智能文博园,经历了四个版本的升级,互联网的发展让殡葬行业的改革创新更为智能化。
其中文博园的骨灰安葬形式改变了传统单个墓穴、墓位占地,不设墓碑,创新的采用了集中式壁柜储存,有效利用空间节约土地面积。同时用二维码替代了传统墓碑,人们将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尊者个人的人生传记缅怀,给子孙后代留下家族的记忆。不仅实现线上祭祀与线下鲜花祭祀相结合的新型模式,还可以避免烧纸、烧物等污染环境等低端祭祀活动。
作为民俗,殡葬文化还集中体现了国人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王国华指出,它是人的价值、精神、人性光辉的展现,是生命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认为灵魂不灭,对灵魂的敬畏在行动上就表现为重丧重葬。而西方的殡葬业是死亡社会学与生命科学的研发结合起来,变革出合乎他们的宗教、信念、环保、社会稳定、个人意愿等理念。在这一点上,国人的殡葬文化要向全世界学习,不能丢掉殡葬文化的精神内核。如今很多人依然认为与公墓相邻是不吉利的,这种观点如果不改变,我国的殡葬行业就没有尊严感、自信感和自豪感。
如何改变这种观念,朱耀垠认为,影响现代丧葬方式的重要观念是生死观,在倡导厚养薄葬的同时,创造新的方式来表达哀思,让死者入土为安,有助于逐渐改变人们的观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