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张 赫文/图
新闻背景: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吴金兰教授团队在《柳叶刀·精神病学》(《Lancet》)发表的《The scarcity of child psychiatrists in China》的通讯文章指出,中国儿童精神科医生稀缺,全国儿童精神科医生人数不足500人,且分布极不平衡。
“家里的医生说有可能不是,我就是想来北京看看,可能有点希望呢。”
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儿童精神科诊室走出来后,3岁男孩齐齐的妈妈蹲在走廊的地上大哭。齐齐跑过来愣愣的看着妈妈,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但他说不出话,一直“啊啊”的大喊着,双手挥起来比划着,眼泪掉到了蜷缩在地上的妈妈身上。
就在几分钟前,齐齐被诊断为自闭症。
从黑龙江到北京
只为能给孩子一个确诊
5月27日晚上18:23分,3岁的齐齐穿着新买的短袖和最喜欢的蓝色小凉鞋,被爸爸妈妈抱上了齐齐哈尔开往北京的火车。
“我带着孩子走遍了黑龙江的大小医院,有的医生说像是,有的说不是,还有的说没法确诊,我不敢来北京,怕被确诊,但不得不来,这种病家里看不了。”
齐齐的妈妈张菲(化名)从前一直觉得,儿子不会说话是“贵人语迟”,直到突然意识到,快3岁的孩子好像只会说爸爸妈妈,而且从来不会主动叫,院子里的其他孩子都开始成群结队的一起玩,但是儿子从来不会融入某个小群体。
为了让儿子说话,张菲带着孩子查过舌头,甚至还找“先生”“算卦”改名字。
实在没办法,在黑龙江拿到诊断后,张菲走了几家康复机构,每次去都是情绪崩溃而返,张菲告诉记者,她不信孩子会和康复机构里的孩子一样。
为了找到最权威的专家确诊,张菲带着齐齐来到了北京,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旁边的小区找了间民宿,静静地等待两天后下午的看诊。
像齐齐这样的孩子,在国内并不是个例。
2012年12月4日,中国首次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启动仪式上发布的调查显示,以北京为例,1984年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而到了2002年,仅北京中关村部分重点小学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已达18.2%,翻了一倍还多。
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上,余姚市第三人民医院发布了针对儿童精神障碍的调查,发现在随机选择5小学中选取的685名儿童做专业测验,分析后结果显示,余姚市儿童精神疾病总罹患率达到11.97%。更窘迫的现实是,在如此大比例的背后,是我国近3亿的儿童青少年基数。
诊断一个患者需1小时
“每一个表情都要观察”
5月30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育处处长、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郭延庆正在出诊。
一进屋齐齐完全不顾满屋里的5位医生,直接冲向地上的一大堆玩具。身后的一位医生故意把另一个玩具播放出声音,但这也完全吸引不到齐齐的注意力。
“呜呜呜,看看这个小汽车,有四个开关,飞走咯!”齐齐的看诊医生郭延庆目不转睛看着齐齐几分钟后,突然在后面抱住了齐齐,给他展示自己手里的汽车,但齐齐看了一眼郭延庆,继续玩自己的积木。
“请问你是哪位小朋友呀?你在玩什么,我也想和你一起玩!”郭延庆继续抱着齐齐问道,齐齐依然不做声。郭延庆抱起齐齐举高高,齐齐还是面无表情。过了一会,一直在身后和齐齐交流的郭延庆大声在齐齐耳边吹风,齐齐依然无动于衷;把齐齐抱到了窗台上看外面的竹子,齐齐还是没有兴趣。
整个交流过程持续30分钟,郭延庆坐回到了桌子上。起初,张菲和丈夫一脸疑惑,因为在哈尔滨检查时,根本没有这样的交流过程。
为齐齐确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满屋子都是玩具,五颜六色,各种形状,这都是儿童精神科医生诊断的“利器”。
在孩子和玩具交流的过程中,孩子的每一个表情都是信号,医生的眼睛就是诊断的“刀”。而这交流的半小时,也是儿童精神类疾病再正常不过的诊断过程。
“和其他疾病不同,儿童精神疾病诊断起来有一定难度,孩子小,不能完全表达病情,按照正常流程,半个小时看一个孩子比较合适。”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主任谢斌说,对于精神障碍的小患者,如果症状不明显,一个小患者可能就需要1小时或者更久的时间交流观察。
下转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