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9年03月05日> 总第1582期 > 07 > 新闻内容
3000万青少年的 心理困扰
综合编辑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05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

  2019年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国内首个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多角度呈现了当前国民心理健康的现状与趋势,并为进一步维护和改善国民心理健康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中提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危险期,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主要包括抑郁、焦虑、强迫、厌学、网络成瘾、自杀自伤。有研究显示,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是小学生中检出率最高的五大心理问题。   

        学习焦虑

  情绪背后常有一些歪曲的信念

  简单心理咨询师闫煜蕾:焦虑障碍的背后常常有一些歪曲的信念和价值观在支撑。

  在焦虑障碍的青少年中常见的歪曲信念有“在自己身上肯定会发生糟糕的事情”、“别人会嘲笑自己做得不够好”等。这些想法是逐渐形成的,如果不进行心理干预,很少会自动消失,通常会越来越顽固,导致情绪的极度痛苦或者回避(比如回避上学)。

  而孩子的社会功能(学习、社交、亲子关系等)常常损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才会被送到心理咨询机构。最常见的是孩子不能再去上学,家长才明白孩子遇到了很大困难,但到了这种程度,治疗起来就困难多了,需更长时间才能帮孩子摆脱痛苦,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出现了焦虑障碍,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冲动倾向

  是小儿多动症的类型之一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崔永华:冲动、控制能力差是多动症儿童的临床表现之一。

  小儿多动症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注意力缺陷型,占10%~15%;第二种是多动冲动型,占10%~15%;第三种是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混合型,也就是注意力差,又非常冲动,大部分孩子都属于这类,占70%左右。

  多动症对身体发育影响不大,但对心理和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这类孩子注意力差,会直接影响学业;为人处事不经过大脑,心理年龄较幼稚,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干任何事都非常着急、不能安静等候,比如没有耐心排队而总想插队;或干任何事都不考虑后果,就应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做一些心理检查了,比如小儿多动症的心理量表等。   

        恐怖倾向

  容易被误诊为心脏有问题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科刘萍、高雅:惊恐障碍常伴有突感心悸、强烈的濒死感,检查心电图又无明显异常。

  有恐怖倾向、惊恐障碍并不可怕,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症状是可以缓解、治愈的。首先,应明确疾病的性质,理解什么是惊恐障碍,了解这是情绪类疾病而非躯体疾病,消除不必要的担心。

  其次,要适当增加体育运动,运动能促进大脑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而这两种物质能使人感到轻松愉悦。不过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太大的运动也会带来心慌、胸闷的感觉,可能会引发焦虑体验。

  第三,适当放松,呼吸放松、肌肉放松都可帮助消除杂念,平心静气以缓解恐惧。学会放慢呼吸,能帮助个体应对惊恐发作以及预防惊恐发作再次来袭,肌肉放松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收缩和放松头面部、腹部、下肢以达到缓解焦虑的目的。   

        对人焦虑

  社交恐惧≠害羞

  北京回龙观医院魏晨曦:社交恐惧症,也称社交焦虑障碍,其不仅仅是极端的羞怯。家长如果发现孩子不肯上学,害怕去学校,就应该引起重视。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心情出现较大的变化,甚至伴有查不出原因的身体不适感觉(比如头疼、恶心、胃疼等),就要留心孩子是不是出现了社交焦虑倾向,得了“学校恐惧症”。

  首先,要循循善诱,寻找不肯上学的原因。家长不要简单地恐吓、惩罚,逼孩子上学,可把自己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告诉孩子,正面引导孩子面对和解决问题。

  第二,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回到学校。一方面,通过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家长也要耐心等待,并陪伴孩子,以消除或减轻其焦虑症状。家长可尝试陪孩子上学,先让孩子在学校呆一个小时,如果这步成功了,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再试着将时间延长至两小时,然后是半天甚至一天,逐渐过渡到不陪孩子上学和让孩子独自去学校。   

        自责倾向

  长期会缺乏自信、过分敏感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崔永华:那些有自责倾向的孩子,常认为失败是自己造成的,拖了集体荣誉的后腿。

  过度的自责会使孩子缺乏自信、过分敏感,从而一直处在焦虑不安的状态中;会极大压抑他们的发展能力,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否认,甚至厌恶。有些孩子为了避免自责,会将不犯错误视为第一重要,而非寻求发展。

  面对常自责的孩子,家长应允许孩子犯错,要求孩子样样都优秀,事事都成功,不允许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有失败,这么做不仅有失公正,而且会让孩子过早丧失童心。

  帮助孩子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为错误找到更多的原因,当然这种原因一定要客观;责怪孩子时要把事和人分开。不要让孩子认为事情与自己的价值联系起来了,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就不再有价值。 

        题图为健康时报资料图片,图文无关,江苏省东海县张开虎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