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9年03月01日> 总第1581期 > 22 > 新闻内容
不要吝惜对自己的赞美
摘自《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武志红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01日  查看次数:  
  “你必须去为自己的生命争取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说了算。”
成为你自己,这是简单的哲学。但将它活出来,殊为不易,特别是当我们的教育一直是听话哲学时。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如果你有幸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这一点,并身体力行,那么这会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人生起点。
作为记者和心理咨询师,我见的人越来越多后则发现,身边的“强人”们普遍有一个特点:强烈的自我意识。
他们很小,如初中、小学甚至刚记事起,就有了一个意识——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几十年过去后,他们的人生也的确活成了他们想要的样子。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60岁了看着还年轻、貌美,她没多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但她活得惬意,生活一直在按她的意愿前行。虽然她有过那个年代的人容易遇到的一些很“凶险”的选择,但她都能逢凶化吉。
她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每到一个重要的选择关头,她都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强烈地知道“我想要什么”。
聆听这些人的故事,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外在现实,是由他的内在意识所决定的。特别是放到几十年甚至一生的长度去看,这个结论就更容易看到。
我们一生中,势必会遇到各种挫败。而挫败中,有人会为了维护自恋而去做外部归因:别人或环境让我不成功。有人则倾向于做自我归因——是不是我自己的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导致失败。
做外部归因的人,会因此失去了升级自我的机会。做自我归因的人,自我会因此“松动”,而有了被“淬炼”的可能。
归因方式的不同,导致不同的人生:外部归因的人,心理逻辑基本没发生过改变,于是不断有同样的轮回;做自我归因的人,随着内在意识的升维,外在人生也在升级。
活出自己是一件很美的事。一旦你活出了自己,你会发现,你对外界的善恶感知,其实源自内在的善恶;你看到的外界的黑暗与光明,其实是源自你内在的黑暗与光明。相反,那些没有活出自己的生命,他们有太多能量在潜意识的黑暗中,也因此滋生出大量的恶来。
一些人自毁是因为他们发现,他们的生命几乎都是父母说了算,因此他们想毁掉自己的人生,以此证明父母的意志是错的。同时也证明了,他们至少可以通过自毁来证明他们有说了算的地方。
“发现问题时,记得鼓励自己,而不是攻击自己。”
如何升级自恋,其实就是如何升级自己的人格。这必须是慢慢来的,关键是,观察自己的时候,要有中立的态度。
如果做不到,找一个能抱持自己的他人,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有条件,找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好办法。我从2014年10月开始,一直在找一个资深的精神分析师做分析,受益匪浅。
心理咨询师轻易不会给来访者提建议,也不给解决办法,只是试着去帮助来访者了解:你的内心发生了什么,你的内心是怎么运作的,有什么潜意识的东西被你忽略了吗?
我找我的精神分析师做咨询,有一次,我莫名其妙地忘记了咨询。下一次我们探讨这件事时,他说:“很可能你对我很愤怒,但你没有意识到这份愤怒,于是通过遗忘咨询来攻击我。”
我想了想说:“这不可能吧,因为我实在找不到对你生气的理由。我一直都是个好脾气的人,怎么可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生你的气?”
但咨询师还是一句话点破了我,让我发现,我潜意识中一直藏着一股强烈的怒火。我其实有非常容易暴怒的一面,只是我一直都忽略它的存在。然后,这份暴怒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我对着我的咨询师爆了粗口。而爆粗口的感觉,简直不要太爽。
于是,这次咨询我有了两个巨大的收获:第一,我深深地体验到了,不压抑愤怒的感觉有多爽;第二,我充分意识到,我其实太容易暴怒了,我是一个如此不好惹的人。
“当父母用贬低孩子的方式来维护自恋时,代价是昂贵的。”
有人会纳闷:我期待孩子成为卓越的人,但为什么我的孩子却非常普通,甚至是失败者?这是因为,你认为是给了孩子正面期待,但你潜意识却给孩子传递了负面期待。
那些期待孩子卓越的父母,他们很少会真正鼓励、认可孩子,他们只是在批评孩子不卓越,试图以此逼迫孩子变得卓越。孩子果真在外在标准上变得卓越了,但内心深处却会变得无比自卑。因为这些孩子还是体验到,父母向他们扔过来的期待仍然是“你怎么这么差劲儿”。
其实,父母这么做时没有察觉,他们是在维护自己的自恋。他们在打击孩子的时候体验到这种感觉:“看吧,你不如我。我本来应该生出更优秀的孩子的,他才配做我的孩子,而你,真差劲儿!”
我们广州工作室的一位老师,她儿子刚刚清华大学毕业,并去了美国最好的学府读研究生。二十多年前,她儿子刚出生时,她觉得丈夫很爱批评人,而她虽然言语上很喜欢夸奖别人,但内心是比较苛刻的。她就担心,儿子从他俩这儿会得到太多的批评和不认可。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她想到了一个办法:找一个由衷地喜欢她儿子的保姆。保姆打心眼儿里喜欢她儿子,见到小家伙就眉开眼笑,开心得不得了。虽然保姆没多少文化,但她的这份喜欢和满满的开心带给了她儿子非常好的影响。
有意识的积极期待,还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比积极期待好上太多个层次的是满满的喜欢。
“人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赞美,特别是来自权威人士或重要之人的赞美。”
我特别喜欢关于镜子的隐喻:每个人都要通过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容颜。所以,当我们能获得赞美时,我们就是从镜子里照见了自己是好的;而当获得批评时,我们就是从镜子里照见自己是坏的。
自我实现的预言,是自己对生命的期待;罗森塔尔效应,是权威人物对我们的期待。这两者间,会构成什么样的联系和矛盾呢?
最好是,权威人物对你的期待和你对自己的期待正好是一致的。这时候,你的生命力会自然生发,没有多少矛盾。相反,假若权威人物对你的期待和你对自己的期待构成了矛盾,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力量,那么你就会变得很难办。
每个生命都想做自己,这是最天然的声音,而如果父母等权威人物的期待也是这样的声音,那就是一个人的幸事。
过于权威的领导者,需要通过打压别人的意志来捍卫自己的绝对权威,但这常常不再是现实需要,而是一种自恋需要了。而那些善于鼓励下属的权威领导者,则容易通过激发大家生命力的展现去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通用电气的前CEO杰克·韦尔奇,他深信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是让每位员工相信他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他们的构想。他也会激励大家去完成自己的构想。“只要你想,你就可以。”他说:“给人以自信,是目前为止,我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事情。”
一些人之所以太喜欢批评别人,根本问题是他自身的自恋问题——他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太喜欢批评别人的人,是因为从权威的镜子里照见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当他作为镜子时,照见的你也总是不好的。相反,喜欢给予赞美的,也是因为自己从权威的镜子里,照见过自己有多美。
摘自《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武志红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