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9年01月18日> 总第1571期 > 10 > 新闻内容
骗子为啥爱盯老人?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院副教授 张 昕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8日  查看次数: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院副教授 张 昕

  《生姜堪比还魂药,可惜99%的人只当作料》《两头大蒜让你活一百岁》……耸人听闻、简单粗暴,似乎随手转发就能“救人一命”。最近处在风口浪尖的某保健品更是用  大量这样的词汇抓住了老年人的心理——“生命的奇迹”“当代神医”“8000万买的抗癌秘方”“高科技负离子磁CPU芯片”,夸张、抓人眼球的说法,成功地吸引了老年人的注意。

  骗子为啥爱盯着老人?

  焦虑感多了,认知力降了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

  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基本认知能力都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尤其是45岁以后。因此一些中青年人稍加理性判断就能分析出逻辑漏洞的文章,老人往往不能调动足够的认知资源来判定真假。

  同时,身体及认知机能的下降,死亡焦虑加深了他们保持健康的需求。如此一来,简单粗暴的谣言养生党、夸大效果的保健品便获得了生长蔓延的温床。

  期待“喜讯”,热衷“鸡汤”

  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积极情绪比年轻人更多,他们生活中感受到的幸福感更高。每个人都害怕容颜衰老、体能下降、反应变慢,为什么老人幸福感反而提高了?

  发展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老化悖论,并以老年积极效应来解释。随年龄增加,老年人易受身体机能、认知能力下降的影响产生消极情绪,但他们会主动调节,关注让人开心的刺激,回避让人不开心的刺激,使正面情绪保持在较高水平。

  与年轻人“丧文化”“反鸡汤”的流行风向相反,有时自欺欺人的心灵鸡汤、“起死回生”的“医学奇迹”,“包治百病”的“特大喜讯”,更能让人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因此也更能收获相信和追捧。

  救人救己,发挥余热

  老年人对于社会人际关系比年轻人有更强烈的渴求。他们倾向于在关系中寻求“传承”“被需求感”“群体认同感”,来提高幸福感。

  当他们看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时,会忍不住分享给身边人,希望引起关注。权健号称“自然医学之父”“民间秘方瑰宝”,又是高科技,又是祖传秘方,恰恰满足了老年人“文化传承”的需求;而“让更多人远离病痛和苦难”,“肩负历史使命,衷心系苍生,殷福泽万民”等等,如此高尚的情操,如此伟大的使命,正是符合“社群传承”需求的典型代表。

  这些话术之所以能获得众多老年人点赞和拥趸,一方面,就是因为这会满足他们的被需求感,提高自尊和积极情绪;另一方面,相比于年轻人传递个体基因的需求和动机,老年人更倾向于族群基因的保存和延续(因为个人基因进一步开枝散叶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因而关乎族群利益的事更容易引起关注。同理,一些具有鼓动性的标题党也能够激起被需求感和族群认同感——“传播出去你就能救一条命”“为了家人的健康一定要知道”……

  当我们了解了背后机制,也就不难理解老年人看似令人费解的近乎传销的行为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