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谷《清异录》曾述及栗子被称为“河东饭”的故事:相传唐末晋王李克用任河东节度使时(其辖地大部分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在一次率军追击汴军途中,军粮一时未能得到补充,民众告知可以取当地野生栗子代粮。晋王即令军士速取野栗,蒸熟饱食后,士兵们腰腿酸痛、腹泻均好,士气大振而全胜,继续奋勇追敌,终于取得最后胜利。事后,晋王之军中称栗子为“河东饭”,而晋王则更欣喜地称栗子为“得胜果”。
食栗能解饥,诗人陆游在《夜食炒栗有感》中也写有“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诗句,表达了他的实际体验。而李时珍则对栗子给以高度评价,将它和莲子相比美:“(栗)甘仁如老莲肉。”并且说它“熟者可食,干者可脯;丰俭可以济时,疾苦可以备药;辅助粮食,以养民生”。摘编自《讲故事学中药》,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张健编著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陈燕清点评:栗子入药始于南朝,最小者为茅栗,最大者为板栗,圆如弹,皮厚。味如胡桃者为石栗。华夏是栗的故乡,陕西半坡遗址中有栗子,祖先食栗有4000年历史。中医认为,栗子性平、味甘,有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功效,又被奉为“肾之果”。《本草纲目》称,板栗“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日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而熟食板栗能和胃健脾,缓解脾虚。
除了常见的糖炒栗子和水煮栗子,也可以搭配其他材料制成餐桌上的佳肴。比如怀山栗子粥:栗子(鲜)100克,粳米60克,山药(干)30克,红枣(干)15克,姜5克,盐2克。文火煮成粥,调味即可。有健脾益肾,强筋养血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