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11月30日> 总第1558期 > 02 > 新闻内容
“有时间聚聚”成奢侈
北京金台西路2号 董 蕊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30日  查看次数:  

  “我身边好友的数量,就像头发一样越来越少……”

  不久前,微博一个“近年来我的朋友数量”话题引发网友热议。

  不少网友感慨自己身边的好友越来越少,究其原因很多都是没有时间见面而逐渐疏远。

  快节奏、信息化的时代,更多的“见字”代替了“如面”,“有时间聚聚”成为一种奢侈。

  城市有多繁华,时间就多宝贵

  城市越来越繁华,时间越来越宝贵,见面却越来越少,哪怕在一个城市。

  前段时间我要做个小手术,手术当天收到了同在北京的表姐微信:“没时间过去陪你,不要紧张,手术一定会顺利的!”看到微信心头涌起一股暖流。但其实我们已有大半年没见面了,最近的见面还是清明节老家家庭聚会上。

  时间再往前推两个月,我结婚领证,因为意义非凡就发了朋友圈,不到3小时就收获180多个点赞、200多条评论。亲友们的祝福接踵而至,令人感动。但实际上,我和老公没有向任何人哪怕是非常好的朋友提出一起聚聚、热闹热闹。我才发现,给我点赞的亲友们,很多已经多年未见了。

  不是不想见面,而是没时间见面。从东城到西城吃个饭,去程1小时,吃饭两小时,回程再1小时,半天就没了,稍微远点通勤时间就更长,还没怎么聚,一个休息日就没了。这对于本来生活节奏就快、休息时间就少的城市居民来说,真是太奢侈了!所以网络上有人戏称,现在能出来聚会的,都是“生死之交”。

  能手机说就不见面,成了许多城市人的社交选择。以前我们认识朋友总要说一句“下次出来玩”,现在基本就是“加个微信吧”。时间资源紧张的城市时代,不必见面,能回复就行。

  网络有多完美,人就有多孤独

  移动互联通信确实降低了城市人的交流成本,也让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近在咫尺,但在便捷、高效、智能的网络交往环境中,很多人却感觉更孤独。

  日本模特西上真奈美的生活就像五光十色的万花筒,人们总能在社交媒体上上看到她去特色的餐厅吃饭,潮流的地方逛街,时尚光鲜、靓丽迷人。西上还经常晒自己和好友聚会的照片,但在生活中,她已经没有一位朋友了。她发布的那些与朋友的合照,要么是拜托路人帮忙,要么是以请客为代价邀请同学、同事拍的。网络上有3万多粉丝,但是网络以外她难以发展哪怕一位朋友。

  “互联网天然具有使人疏远的属性。”这是美国心理学作者Maria的观点。现在流行的社交媒体式的交流,比如点赞、评论、聊天等其实是一种“弱连接”,这只能使人们获得一种问候式的交流,并不能满足人类沟通的需求,更难以减轻人类的孤独感。

  哈佛大学社会学与人格心理学博士SherryTurkle认为,社交媒体是一种广播式交流,人们就像活在聚光灯下,总想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自己表现得比现实完美,在自我感受中占据情感高点,看不上那些在社交媒体上不如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更别提交朋友了。

  网络有多完美,人就有多孤独。已经被网络惯坏的人们,自然很难在现实中发展有很多缺点的朋友。

  一场真正的交流,必须包含见面

  “见字如面”,读来颇有温度。但在心理学专家看来,一场真正的交流,却是必须要见面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实包含三大元素: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现在的网络交流多是语言交流,但实际上人的交流70%以上信息都是依靠表情和肢体动作传递的。”知名精神卫生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说,仅仅靠文字、语言、声音的交流是不完整的,也是浅层次的,它势必不能给交流者带来深度关系,长期依赖还会影响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中国人常说“见面三分情”,从心理学上说,见面更能催生一些微妙的情感上的东西。比如工作繁忙的儿子光靠视频与母亲交流可能只会想到给母亲转生活费,但见到母亲之后可能就会心疼母亲日渐老去的状态,想要多陪母亲聊天散步,甚至为母亲挑选一些生活用品;再比如互联网认识的单身男女,如果不发展到线下见面交流,永远也不可能发展为真正的男女朋友。

  “现在很多人在网络上表现出很强的交流能力,现实中却屡屡受挫,就是因为不全面的交流方式难以真正锻炼现实需要的交流技能。临床上有很多沉浸于网络社交、现实社交困难的青少年案例。”王绍礼副院长提示,对于存在现实社交障碍的孩子,更应鼓励孩子们参与真实的社交、面对面交流。

  时间很宝贵,网络很发达,该见的面,还是得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