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董颖钰
“有暖气了”,近期,北京不少小区陆陆续续开始供暖了,摸着还是温乎乎的暖气片,不少住户显得有些兴奋。
毕竟,这次供暖的时间,跟在“超凶的冷空气”影响下东北、华北部分地区降幅超10℃相比,来得晚了点。
每年入冬时间,呼吁供暖提前总是公众的热点话题。
低温让人身体不适
在北京朝阳区上班的王女士,已经连续穿了一周的薄款羽绒服。家住褡裢坡的何女士说,她晚上在家活动必须套上两三层衣服才感到暖和,睡觉也已经用上了电热毯。
气温下降,不仅使人感到难受,还可能诱发一些疾病。由于天气原因气温骤降,记者发现各大医院的心脑血管和呼吸道感染等老年病就诊率较高。
“入秋以来,科室里住院的心血管病人相比夏季就明显多一些。”陆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主任和渝斌说,每年十一月中旬,气温下降最明显,人体遇到低温表皮血管收缩,大血管里的有效循环血量相对增加,血管压力变大,由于高血压人群的血压调节功能比正常人差,血压升高就更明显,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程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出,每年的10月中下旬到11月中旬供暖季来临之前的一段时间,都是心脑血管病高发期,而且冬天气温低,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有可能会因为主动脉内膜的撕裂引起主动脉夹层。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林英翔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易发作,预防发病最重要的就是要预防感冒、注意保暖。
2017年12月,原国家卫计委在其例行发布会上介绍了几种冬季常见的疾病,其中就包括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由于气温低、反应慢,即使在家中,一些老人还容易发生滑倒、骨折等意外。
在老人越来越多的老龄化大背景下,供暖的不及时可能对更多老年人的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国内供暖标准引争议
其实,上述王女士和何女士所说的情况往年也十分常见,不少民众,尤其是怕冷的老人们不禁提出疑问,国内现行的供暖标准是否合理?
《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规定,北京市采暖期为当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气象等实际情况调整采暖期时间。
目前,京、津、冀、豫、鲁、陕等地也是依照该时间范围进行供暖,东北一些地区如黑龙江,大兴安岭等地一般9月25日就开始供热。
2010年,北京市下发《北京市临时调整采暖期时间程序规定》,表示可采取“看天供暖”,即如果在法定供暖期开始之前,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5℃,或者遇到强降雪等可能对居民生活保暖产生重要影响的天气时,则提前启动供暖。
健康时报记者观察,11月1日~7日一周内,北京市日最低温度徘徊在0~3℃,虽然不少市民冷得直打哆嗦,但由于日平均气温未连续5天跌破5℃,所以依然是不符合提前供暖的标准。即便连续4天平均气温低于0℃,理论上来说也是不能启动“看天供暖”的。
气象学上把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的始日,认为是冬季的开始,可以说入冬日期是随着温度变化的,每年都不一样,仅依靠“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5℃”的“双五”标准,确实让一部分迫切需要暖气的民众感到不便。
北方的集中供暖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陈超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介绍,我国供暖方式和理念基本都参照了“苏联模式”,包括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5℃才能提前供暖的“双五”标准,然后再结合北方各地当时的天气情况,才逐渐固定下来了供暖周期。
且不说两国气候存在巨大差异,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国取暖方式有变化,供暖技术有变化,人民生活需求有变化,沿用多年的供暖标准不应该一成不变。
提前供暖没那么容易
今年,北方个别地区已经实现提前供暖。11月1日0时,天津市的供暖正式启动。这也是继2016年、2017年之后天津市第3年提前集中供热。“家里有老人和小孩,格外期待供暖,现在老人可高兴了。”家住海滨街花园南里的王女士说。
距离正式供暖还有5天,一场大雨让沈阳室外最低温度逼近零度。10月26日,沈阳两家供热公司提前将温暖送到百姓家。
在北京,呼吁提前供暖的声音一直未停。11月7日,北京市区集中供热锅炉房统一点火试运行,居民家里的暖气逐渐热乎了起来,但仍须和往年一样在11月15日才能达标供暖,即居民家中温度保持在18℃的标准。记者从北京市热力集团了解到,今冬北京市供暖试水时间提前半月,部分小区在11月7日前已经启动供暖试水工作。
气温骤降时提前供暖虽是很多民众的期望,但也需多方面考量。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北京发布”公布消息称,严格实施“看天供热”,一个客观原因是供热成本逐年升高,提前供暖并不向用户收取费用,实际成本是政府及企业来埋单。
据沈阳媒体报道,沈阳佳和热源有限公司为沈阳提前供暖5天,每天就得多花15万元左右。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郑立均先前曾表示,集中供暖将逐步过渡到自费使用。
提前供暖意味着供暖时间增加,对空气污染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玉宇曾发表了《空气污染对预期寿命的长期影响:基于中国淮河取暖分界线的证据》一文,该文称以淮河为界,烧煤供暖的中国北方地区空气污染水平高于南方,北方5亿居民因严重的空气污染,平均每人失去5年半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