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11月13日> 总第1553期 > 02 > 新闻内容
中、美、日、韩: 中国父母孩子交流最少
健康时报记者 王 楠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3日  查看次数:  
健康时报记者  王 楠
    有一项对比研究让中国家长深思!
    不久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国内研究机构联合美、日、韩研究机构,开展了四国亲子关系的比较研究。近日,在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2018家庭教育学术年会(苏州)上,课题组正式发布了对比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中小学生和父母交流频率最低,近半数中国中小学生父母有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孩子讲话的情形。
多数父母和孩子沟通有“大人主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很多家庭亲子少交流,父母何以为师?
这次的四国对比研究数据显示,中国中小学生和父母交流频率最低,平时经常和父母交流的中国学生只有57.7%,而日本、美国、韩国依次为81.7%、81.0%和79.0%,都比中国高出20多个百分点。
很多中国家庭都有此类现象,父母忙工作,孩子忙学习,双方的交流、了解少得可怜。在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导演组问演员陈小春,如果10分是满分,对儿子了解几分,他回答:1分。导演继续问:“那你觉得他对你了解几分?”陈小春回答:“他更不了解,他只知道我是工作,其他都不知道。”何止陈小春,许多家庭都在上演类似相互不了解的一幕。
下班后的三四个小时成了家长与孩子仅有的相处机会,然而就是这几个小时的交流也很匮乏。要么是父母还在忙着自己的事儿,要么是盯着手机,唯一的交流话题,就是功课辅导,严格意义上,那不是交流,是一种监督和“你听我吼”。
一名初中生曾向媒体发出了这样的“呼救”,希望爸妈和她在一起时“抬起头”,多陪她说说话。走红的重庆“最辛酸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爸爸只爱玩手机。试想,家长老是低头玩手机,孩子如何能沟通?
此外,多数父母和孩子沟通有“大人主义”,我叫你怎么做就怎么做,我说的就是对的,很少主动去倾听孩子在想什么。
缺乏交流,孩子成长少了重要的助推剂
不少家庭父母只想“望子成才”,往往忽略了从小与子女进行感情交流的重要性。殊不知,孩子从小与父母缺乏交流,影响的不仅是亲子关系,更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和成长。
缺乏沟通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孩子有了心事不愿意与父母分享,家长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即使面对面坐着,也无话可说。渐渐地,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像隔了一堵墙,孩子不愿对家长敞开心扉,孩子的世界家长也走不进去。明明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应该是最亲近的关系,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旦孩子出现了情绪和心理问题,家长发现再去沟通,发现那堵“墙”已经死死堵住了你们沟通的有效途径。
缺乏沟通还会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往。《2014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父母不与孩子进行足够的交流,孩子很容易出现“缺爱”症状,孩子的人际关系以及思考能力也受到影响。孩子的心理压力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排解,不少孩子会选择网络抒发,这样只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压力继续加大。此外,过于沉迷网络交流,也有可能让孩子误入歧途。
改善沟通,中国父母请作出更多努力
教育不是仅提供物质支持,面对“57%”这样的沟通频率,中国父母要作出更多努力。
请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创造沟通的机会。其实陪伴很简单,比如晚饭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或者晚上睡觉前半小时,都是亲子交流的好时机。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聆听孩子的心声,听听孩子这一天在学校经历的有趣的事情,这样既了解了孩子的心声,也增加与孩子的交流。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话题应该多样化。《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唯有中国学生与父母交流的首要话题是学习。多数中国父母每天问孩子的问题都是“老三样”:“中午吃得怎么样?”“作业写完没?”“功课有没有什么问题?”久而久之,难免引起孩子的负面情绪。父母应适当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多沟通,例如可以选择跟孩子讨论当下的热门新闻,各抒己见,既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也可以无形中培养孩子的价值观。
沟通时请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去沟通。中国学生家长尤其要学会倾听,孩子有烦闷等情绪时,先抚慰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到被理解,避免一开口就说教或指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