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听到这样的事:丈夫要妻子做一件事(或者妻子要丈夫做一件事),譬如换窗帘,妻子忘了,或没按照丈夫的意思去做,丈夫大发雷霆,并持续唠叨,直到妻子百分之百按照他的意思去做了,他才停止了唠叨和愤怒。
小事争吵隐藏权力争夺
夫妻吵架中最令人不解的是,引起争吵的源头,多是很小的事,却常常引起很大的反应。
这种事情中,丈夫之所以大发雷霆,是因为他的意志没得以实施,他希望妻子照他的意志去行事,但妻子没有做到,他因而情绪失控,并施加很大压力,让本不情愿的妻子按照他的意志去做事,这是在寻求权力。
每一件小事都是争夺控制权的战场
目的很好,方式不对,这句话如果用心理学来说,其实就是“意识层面是好的,但潜意识层面是有问题的”。
人际关系中,最常见的隐秘内容就是控制欲望。帕萃丝·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中写过这样两个例子:
早上,杰克打算去买他喜欢的周报,出门看了看天,感觉有点凉,回头就对妻子婕喊道:“该死的,给我衣服,快点!”
有个男人说:“咱们去吃中国菜吧。”
妻子回答说:“好呀,”但是接着问道,“你想去饭馆吃,还是把它带到家里吃呢?”
这时,他可能感到相当尴尬,因此厉声说道:“你为什么要把问题想得这么复杂?”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许多激烈的吵架就是由再琐碎不过的事情引起的。而且,这些吵架所隐含着的意思都是:“你难道不知道我需要什么吗,为什么不乖乖地听我的?”
在健康家庭长大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以上两个例子中的丈夫为什么那么奇怪。
他这么渴求控制配偶,进而彻底在这个亲密关系中占据制高点,其原因常常是,以前在原生家庭的亲密关系中,他没有占据制高点,相反,他老被其他亲人控制,或曾被严重伤害过。
“泰迪幻想”中的掌控欲
埃文斯喜欢用“泰迪幻想”来分析控制欲。在北美,泰迪熊是很流行的玩具。假设有这样一个小男孩,他的家庭中有四个重要成员:爸爸、妈妈、他和泰迪熊。他必然会和泰迪熊有这样的幻想中的对话:“我要出去玩了,你乖乖地在这儿待着。”“我回来了,你真乖啊,一直在这儿等我啊。”
泰迪熊是不能动弹的,也不能说话,于是,这个小男孩可以把自己对一个稳定的“爱人”的幻想完美地投射到泰迪熊的身上,这个泰迪熊会百分之百地按照他的幻想和他“互动”。
长大后,这个男人就会把泰迪熊投射到恋人身上,期望恋人能像泰迪熊一样遵从他的意志。
恋人自然和泰迪熊不一样,因为她能走能跑能说话,而且更要命的,她是一个独立的人,一定会有他所不能预测的言行和想法,这一切都会颠覆他的“泰迪幻想”。这时,他就会产生情绪。如果“泰迪幻想”对他极其重要,那么他的情绪就会极其强烈。
适度的吵架也是正常的磨合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父母爱孩子,而且和孩子的关系很稳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那么,父母就是最好的“爱人”。一个男孩尽管喜欢泰迪熊,但不会把它当成重要的依恋对象。相反,在一个病态的家庭,或很不稳定的家庭,父母要么不爱孩子,要么与孩子的关系很不稳定,结果这个孩子就会经常遭遇伤害,他就会特别缺乏安全感。他与现实的“爱人”的关系常是病态的、凌乱的、不能把握的。这时,泰迪熊就会成为他无比重要的依恋对象。父母越不爱他、越不可靠,这个泰迪熊就越重要,他心中的“泰迪幻想”就越强烈。
小男孩如此,小女孩也一样。所有在严重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头脑中都会有一个自己可以操控的爱人原型。这样的人长大后,就会将这个幻想的“爱人原型”投射到真实的爱人身上,于是本来是想操控一个幻想的爱人,现在变成了操控一个真实的人。
这种操控愿望会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然而,没有谁愿意被操控,于是吵架成了控制欲望比较强的情侣的家常便饭。
假若两人主动发起吵架的次数基本相当,那么就是两人都在争夺这个亲密关系的权力制高点。并且,在这样的关系中,两人要么彼此不能忍受,于是分手,要么就会争吵一生,谁也没有控制住谁。
有很多时候,越偏执的人越容易争夺权力的制高点。偏执的人安全感极低,所以脑子里的“泰迪幻想”越强,他们的控制欲望也越强烈。他们的配偶尽管感到很痛苦,但假若不想离婚,就会发现,只要不接受他们的控制,这个战争就会一直在进行,那似乎更痛苦,于是他们的配偶容易放弃,而接受他们的控制。
于是,一个正常的亲密关系中,尽管吵架也在所难免,但不会成为这个关系的主旋律。尽管彼此都尝试过争夺一下关系的制高点,但不会特别渴望对方绝对地服从。
当然,吵架也是磨合。每一个亲密关系的开始,其实双方都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们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将自己脑子里的爱人原型投射到对方身上。当发现真实的爱人和幻想中的爱人不相符时,会渴望真实的爱人朝幻想的爱人方向变化,但真实的爱人一定不大愿意。反过来,真实的爱人也在对我们做同样的事情。
这个较量过程自然也是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最终,在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中,较量的双方都失败了,同时又通过这个过程了解了彼此。
从这个意义上看,吵架也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摘自《为何爱会伤人》,武志红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并供图
相关阅读
白头到老的5:1黄金比例
语言在婚姻当中的意义和作用非常的重要。
什么样的夫妻能够白头到老,在婚姻期间能预测吗?心理学家在实证研究中做到了预测夫妻是否能够白头到老。当然,这不是算命,而是实实在在的心理实验。
著名的情绪专家西雅图大学约翰·高特曼教授,在1992年时曾对700对夫妻进行了15分钟的随机谈话内容的观察研究,随后由他的研究小组替这些夫妻之间的情绪互动打分数,并且以正、负面情绪5:1作为基准线,预测10年后哪些夫妻会离婚,哪些夫妻仍会在一起。
高特曼教授是这样分析的:在婚姻或是恋爱关系中,如果夫妻间的正面情绪互动与负面情绪互动的比例是5:1,这对夫妻就会白头偕老。如果低于这个比例,或者正、负面情绪接近1:1,那么这对夫妻就很有可能会离婚。
5:1言语互动是夫妻间能否白头到老的黄金比例。已婚者可以自己测试一下:你与爱人在生活中谈话时,是正面、积极、肯定、赞许的语言多,还是负面、贬损、挑剔、否定、质疑的语言多?
你们夫妻之间的言语互动是高于5:1,还是低于5:1?
心理学家并不只是算命先生。很多时候,是通过科学、有效的实证调查来发现和研究在家庭生活中怎样的夫妻更容易白头到老。
摘自《她幸福》,王薇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