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10月16日> 总第1545期 > 21 > 新闻内容
日本18年 拿了18次诺贝尔奖
牛弹琴/文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6日  查看次数:  

  2001年,日本政府确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科学计划,口号是“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而在此之前,诺奖的百年历史中,日本只有9位得主。

  当时很多人以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气地抨击这样的目标“很没脑子”。结果,他当年就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算是一个开门红。以后每年的诺贝尔奖,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今年10月1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又被授予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国同行。

  从2001至2018年,获诺奖的日本人已有18位。照这样一年一个的节奏,“50年30个”目标,几乎已没有悬念。频繁拿诺奖,难道是日本人更聪明?综合媒体报道过的一些侧面,来探讨一下其中缘由。

  日本人对知识渊博的人表达最大敬仰。在绝大多数国家,钞票上的人物往往都是政治家。日本则是例外,清一色学者。一千元日币上的人物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学家;五千元日币上是日本著名女作家樋口一叶;一万元日币上是日本教育家、思想家福泽谕吉,他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曾有一位朋友撰文感叹:将最崇敬的人印在每一个国民、每天都在数次进行的日常活动里,意味着最隆重的怀念、最深刻的尊敬。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道理人人皆知,日本人做到了。看到一位赴日科学家的文章,谈了他的亲身感触:“我第一次参加日本实验室内的小组会,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对待所谓‘错误’结果的态度。他们会非常认真地研讨结果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但他们不会对研究者本人提出任何批评。”

  在科研投入比重方面,日本比美国还要高。从2005年到2015年,日本这十年的科研经费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居发达国家首位,而2016年美国为2.8%,约4650亿美元。这带来的是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威望。哪怕一段时间内没有科研成果,科学家也不用担心丢掉饭碗,也不用费尽心机找各种发票来报销。正是这样,日本科学家才能专注于科学研究,才成就了最近18年诺贝尔奖的爆发。

  据微信公众号“牛弹琴”(ID:bullpiano),牛弹琴/文,有删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