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10月16日> 总第1545期 > 12 > 新闻内容
孩子常哭闹多是缺边界意识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执行主任 唐登华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6日  查看次数: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执行主任  唐登华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钱 英
家长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孩子在公共场合突然开始哭闹。

  有的家长会立刻安慰孩子,有的家长会批评孩子,有的家长可能会直接打骂孩子。

  但正确的做法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哭闹原因,做出不同的回应、处理方式,在幼儿时期就设立好边界意识。

  婴幼儿时期,父母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所以家长需要尽量无条件满足孩子。

  幼儿时期,是规矩养成阶段,家长一定要为孩子设立边界。合理诉求可以满足,不合理诉求应坚决拒绝,但拒绝要讲究非创伤性拒绝,不能打骂孩子。告诉孩子我们不能满足你,即使你不高兴也不能满足你,虽然不能满足你,但爸爸妈妈也是爱你的,这就是我们提倡的充满爱的坚持。

  应对孩子哭闹,家长一定要了解背后的原因。举个例子,电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大头儿子两次哭闹索要套娃,看起来行为类似,实际上,行为背后的功能不同。

  第一次哭闹,是希望通过哭闹来获得玩具,属于问题行为,小头爸爸合理拒绝,并引导儿子通过攒积分来换套娃,处理比较恰当;第二次哭闹,是爸爸忙着工作错过了买套娃的时机,儿子的哭闹其实是在呐喊,表达对父亲看不到自己、忽视自己需求的愤怒和不满。比较遗憾的是,小头爸爸误解儿子第二次仍旧是问题行为。

  也有很多家长即使了解孩子哭闹是问题行为,但又舍不得孩子哭,或者自己太忙来不及管理孩子,会偶尔满足孩子哭闹的要求,这样做的危害很大,因为对问题行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保持一致”,否则之前的行为管理成果都会前功尽弃。

  毛圆圆整理自2018年首届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论坛“大咖面对面”直播视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