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9月21日> 总第1541期 > 22 > 新闻内容
数字医学为肝胆手术“量体裁衣”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查看次数: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主任方驰华教授展示3D打印器官模型。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供图

  33岁的小杰(化名)就是这一技术的直接受益人,正当壮年的他患上了肝癌,多家医院的诊断结果显示,肿瘤已经侵蚀了肝脏两侧的主要血管,无法再进行手术。小杰不甘心就这样认命,听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有一套三维可视化系统,他辗转找到了方驰华教授,在三维可视化系统下,方驰华将小杰的肿瘤隐藏掉之后惊喜地发现,患者肝脏左侧的血管已经被破坏掉了,但是巨大的肿瘤没有破坏掉右边的血管,而仅仅只是压迫,这个手术可以做!血管和肿瘤间的这一条缝成为了小杰的“一线生机”。

  “并不是说我们比其他医生医术高明很多,而是新的技术让我们对患者的病情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病情,判断能不能做手术时也更为大胆一些。”方驰华教授将这一改变类比为人们找路,以前人们出门不认识路只能问人看地图,一旦走过了、走错了就要重新来过,费时费力,而三维可视化系统就像一个导航系统,在出发前你往哪条路走,走多远都已经做好了规划,最短最优的线路已经成竹在胸,自然不需要再去走弯路。

  目前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不仅应用于肝癌、胆管癌,在被称为“癌中之王”胰腺癌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胰腺位于人体的后腹膜,脏器的位置比较隐蔽,早期不易被发现,一旦出现了症状,肿瘤往往比较大了,而胰腺周围有很多复杂的血管,肿瘤较大破坏了周围的血管,手术肿瘤切除的机会比较小。判断能不能做手术的一个关键条件,就是肿瘤到底是压迫还是侵犯了血管。

  40岁的刘勇强(化名)身体一直很好,一次单位体检被发现是胰腺癌晚期,肿瘤太大,几家医院都拒绝了手术。可是对于刘勇强自己来说,除了医生说自己患了绝症,自身并没有感受到特别不适。

  “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也觉得他不像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带着这样的疑问,方驰华对刘勇强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三维可视化系统显示,这位患者的肿瘤只是压迫而不是侵犯了血管,这就说明手术可以进行,而这一关键信息是其他CT和核磁共振检查都不能发现的。

  随后医生们在手术前用与三维可视化系统相匹配的虚拟手术器械仿真系统做了仿真手术,在为患者开刀前做了多次演练,开刀后肿瘤怎么切,从哪儿切,哪些血管需要控制出血都有了详细而周密的计划。

  手术中,方驰华利用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技术,用荧光标记出肿瘤的边界,将周围的大小血管一一控制,然后他看着术前三维可视化系统打印出的模型,和术中病人的真实情况做对照。结果显示,三维可视化系统打印出来的器官模型和病人的真实情况一致,手术按照原先的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最终这场本可能需要10多个小时的大手术,仅仅用了5个多小时就结束了,手术非常成功。

  “我们的手术过程非常‘干净’”,方驰华所说的干净指的是出血少。“外科手术最怕的就是病人出血,不仅是因为现在血源紧张,更是因为对病人的伤害较大。”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如果做一场手术失血达到1000毫升,那么即使肿瘤能被成功切除,对于病人来说创伤无疑也是巨大的。

  出血少,患者体内的内环境更加稳定,手术精细,肿瘤周围的血管创伤也小,患者术后恢复得也更加快。手术过程平稳,对于麻醉的要求也更低。

  过去这种复杂手术患者最少要住院1个月的时间,而现在只要3~4天,患者就可以进食下地了,恢复得非常快。“科技的进步让更多的病人获益”方驰华欣慰地说道。

  从2003年,方驰华在第二届中国外科周厦门2003年学术会议上首次进行肝脏管道系统数字化及虚拟肝脏的研究的报告,到如今全国500多家单位推广应用这一技术成果,这一路浸染了许多人的努力和探索。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更是对这一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曾说“数字医学技术带来了外科3D技术的新时代,是实现转化医学的最好典范。”

  而让方驰华记忆犹新的是黄院士在病榻上还关切地询问方驰华,最近在做什么新的研究。临行前他更是坚持让人扶他坐在轮椅上,将方驰华送到电梯口。“在电梯关闭瞬间我心里充满无限感激,深感自身责任重大。更没想到这是我与黄院士的最后一次见面。”方驰华动情地说。

  带着前辈的重托和对病人的责任,方驰华一直创造着各种奇迹。2010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急诊室来了一位已经昏迷了16个小时的年轻女孩,女孩的血糖低到测不到,但做完了所有检查却都找不到病灶。“血糖低那就是胰腺出了问题,可是病人的胰腺上找不到肿瘤,那么这就可能是细胞水平的问题。”方驰华解释道,“对于外科医生来说,肿瘤不怕大,只要找到就可以想办法切掉,可是现在找不到,实在无从下手。”

  讨论会开了一次又一次,手术做不做谁也定不了。做,谁也拿不出成功率高的方案,可是不做,女孩每天靠注射葡萄糖维持生命,高浓度的葡萄糖会破坏血管,不到半年血管可能会全部坏死,这无异于是在等死。

  方驰华于心不忍,和女孩的父母沟通后,顶着压力答应做这场手术。术前讨论时同事问他,“你说做手术,可是你切哪里呢?”彼时方驰华的想法是,想办法把胰腺分段,分别测胰头、胰尾的胰岛素情况,判断哪里是出了问题的地方。如果这样还是找不到,那最坏的打算是整个胰腺都出了问题,只能将胰腺全部切掉。

  尽管已经做好了打算,但手术中方驰华脑袋里全是问号。摒弃了传统常规的方法,方驰华用数字化微创技术把女孩的二级脾静脉解剖出来,然后插管,对胰腺的各个区域进行血液胰岛素检查。忐忑的一个半小时后,方驰华终于找到了病灶,就在胰腺体尾交界处!

  “当时一测胰尾的血糖立刻升上来了,我那个高兴啊!”提起当时的情况,至今方驰华的欣喜仍然溢于言表。随后方驰华将患者的整个胰体尾切掉,胰头保留了下来,成功保留了患者胰腺的部分功能。“切完胰尾,看着血糖浓度一点一点的上升,我知道自己眼前的这一仗打赢了。”尽管血糖恢复了正常,可是女孩仍然昏迷着。

  一般情况下,低血糖昏迷6个小时就是不可逆的,而此时女孩已经昏迷了46个小时。

  什么时候醒?能不能醒?方驰华无法回答。“患者没醒这就不算是治好了。”尽管遗憾犹在,可作为医生能做的事儿已经都做了,女孩不用再每天注射高浓度的葡萄糖,可以回家养着了。

  好在这场冒险最终有了完美的回报,出院回家疗养4个月后女孩奇迹般苏醒,身体也逐渐康复。事后女孩被确诊为罕见的弥漫性胰岛细胞增生。

  2012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登文章,将3D打印技术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标志之一。“那个时候我们说肝胆外科手术慢则5年,快则两年都会用到三维可视化技术,结果不到两年就实现了。”方驰华表示,“科技的进步最终获益的都是患者。”带着为患者排忧解难的信念,方驰华始终如一,不断努力奋斗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