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9月21日> 总第1541期 > 02 > 新闻内容
“秋台风”为何这样猛?
健康时报记者 王 真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查看次数:  

  (健康时报记者 王 真)日前,今年第22号台风“山竹”登陆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地区,扰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很多人看来,夏季才容易出现台风,其实台风不光是夏季的产物,进入秋季仍然活跃。气象部门把9月份及以后生成的台风称为“秋台风”,“山竹”就是典型的秋台风,而且秋季的台风往往更猛烈。

  气象部门将6~8月的台风称为夏台风,9~11月的台风称为秋台风。从生成数量来看,秋台风少于夏台风,登陆数量也明显少于夏季;但从强度来看,秋台风整体偏强,更容易出现超强台风,风雨影响更大。数据统计显示,1949年至2017年,秋台风共生成787个,其中超强台风有222个,占比28.2%;这期间,夏台风中超强台风的比例则为16.5%。

  为什么会发生秋台风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孙扬表示,台风实际上是一种热带气旋。台风产生于热带地区的温度较高的海面,高温加热使海水蒸发,大气上升,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周围高气压将向中心辐合,地球自转使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只要气温维持,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因此无论夏季或秋季都会产生台风。并且由于秋季海水经过一夏加热,以及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导致海温更高,集聚了更多的热量,所以提供给台风的能量也会更大,因而更容易出现超强台风。

  根据观测,这次“山竹”之所以能发展到如此大强度,是因为它一路经过的海域温度都比较高,给它传递了较强的能量。

  此外,秋季北方冷空气趋于活跃,如果台风与冷空气相遇,可能激发更强的降水。即使登陆台风衰减后,因台风而产生高强度降水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台风过后要防传染病,台风本身通常不会引起传染病的广泛传播,但台风及暴雨造成大面积积水,病媒昆虫大量孳生,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

  台风后要预防霍乱、伤寒与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一定要喝煮开的水;要预防食物中毒,台风期间天气潮湿,家中食物容易发霉,食用前仔细检查,不要吃变质食物;要预防虫媒传染病,特别是疟疾、乙型脑炎等,台风过后及时清理受损场所的垃圾,杀灭蚊蝇鼠类,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还要预防某些接触性传染病,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水疱脚皮炎、皮肤糜烂性溃疡等,大家在外趟水后,回家一定用清水洗脚并擦干,还可以用点醋加水或淡盐水泡泡脚,有助杀灭病菌。

  参考文献:

  ①姚丽娜等,台风登陆衰减后造成降水加强的概况[J],气象科学,2013,(1):77-82.DOI:10.3969/2012jms.0084.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