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8月28日> 总第1534期 > 23 > 新闻内容
人体干细胞 或成救命良药
健康时报记者 齐 钰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8日  查看次数:  

  近年来,基于干细胞修复与再生能力的干细胞再生医学研究,为破解诸多医学难题提供新的途径。而干细胞冷冻技术,则为生命的延续带来新的希望。

  人体干细胞——

  “万用”的神奇细胞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从而构成机体各种复杂的组织和器官。鉴于这种特性,可以通过将健康的干细胞或相关衍生产品移植入患者体内,替换损伤细胞从而治愈疾病。在很多报道中,干细胞被称之为“万用细胞”。

  上海东方医院干细胞基地办公室副主任蒋尔鹏介绍,上海东方医院就正在针对心力衰竭开展临床干细胞研究,绝大部分患者通过注射干细胞,心脏衰竭发生率明显下降。

  美国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SeanJ.Morrison教授发现,通过干预干细胞可以自动进行造血干细胞功能调节,抑制肿瘤活动程度。

  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表示,通过他所在团队的研究发现,干细胞疗法或可以有效治疗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症。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ThomasC.Südhof教授也认为,利用干细胞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自闭症和老年痴呆症。

  据统计,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干细胞治疗疾病达到百余种,除了上述提及的心力衰竭、恶性肿瘤、帕金森氏病和老年痴呆症外,还涉及心肌梗塞、脑卒中、糖尿病和脊椎损伤等疾病,包括一些在人类医学史上曾被认定为“绝症”的疾病。

  再生医学专家、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戴建武曾在接受媒体时谈到,基于干细胞修复与再生能力的再生医学,优势在于通过改善再生微环境,使患者能借助自身的再生修复能力引导再生,再生后的组织是人体自身的一部分。干细胞和再生医学,有望引发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新一轮医疗技术革命。

  干细胞冷冻——

  把生命存进“银行”

  2017年5月8日,国内首例人体冷冻手术在山东进行。2018年6月19日,第二位人体冷冻参与者刘爱慧一样“睡”进了-196℃的液氮罐中,她的丈夫和儿女在玻璃窗外久久凝望,期盼着她在某天醒来,带着一如既往的微笑。

  如果说人体冷冻是“向死而生”,那么干细胞冷冻则是“生而再生”。

  干细胞存储是通过特殊技术提取人体脂肪或者血液中的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使细胞数量成千上万倍增长后放置于特定容器中,冷藏在-196℃的液氮环境下。在这种低温情况下,细胞的生化进程会受到影响,细胞酶的代谢受到抑制,几乎完全停滞。

  当有需要时,被冷冻的细胞会被逐步解冻,复温后重新恢复刚刚存储时的状态及代谢能力,以供帮助修复衰老病变的组织器官。

  冷冻,仿佛是一扇让时光停驻的穿梭之门,冻在了彼时彼刻,也冻住了一线希望。进行干细胞冷冻之处,如同存储生命的银行,等待着未来某天来“整存整取”。

  干细胞产业——

  多国相关产品已上市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研究价值,还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国际上获批的干细胞产品有12种,我们还没有任何一种。”蒋尔鹏介绍,韩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家已陆续批准了干细胞产品(纯化干细胞)上市销售,而国内干细胞产业尚待突破。

  据央视第一财经此前的报道,全球干细胞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从2007年近20亿美元跃升为2014年的250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全球干细胞市场将达4000亿美元,中国干细胞市场将达1200亿元人民币。

  种种迹象表明,再生医学是21世纪具有巨大潜力的战略性产业,抢占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至关重要。

  不过,如今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高效、安全地获取用于疾病治疗的功能性细胞技术还不成熟;基础研究尚未有效转化应用等。此外,干细胞市场良莠不齐,机构逐利倾向明显;干细胞制备标准不统一,质量存隐患;缺乏有效的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受试者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依旧存在。

  但干细胞技术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方法和手段,干细胞产业正蓄势待发。   参考文献:

  ①面向未来的新一轮医疗技术革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进展,周琪等,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03-15.

  ②人多能干细胞的冷冻与保存,刘鸿燕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04-02.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