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8月28日> 总第1534期 > 11 > 新闻内容
别做孩子的差评师
综合编辑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8日  查看次数:  

  脱口而出的差评

  就像一把钝刀

  暑假刚开始,对门邻居芳的孩子亮亮离家出走了。

  经过一天一夜的搜索,警察在离城30公里的乡下一处小树林里找到了亮亮。

  不到10岁的亮亮不吃不喝,整整走了一天一夜,几近虚脱。

  亮亮拽着我:“阿姨,我真不想活了。从小到大,我妈没有对我说过一句好话,即使我考第一名,我妈也不满意,说比别的学校第一名还差多少多少分,这次我考了第三名,她就说我这辈子完了。”

  芳在旁边抹着泪:“妈妈再也不这么说你了。”

  亮亮哭着说:“妈,我是不是废物啊?要不然我怎么努力都赶不上你的要求,我想死,你就再生一个聪明的弟弟妹妹吧。”

  那一刻,我的心被刺痛了。那些脱口而出的差评,像一把钝刀,磨去爱与温暖,那父母子女之爱,多了寒冷与伤害。

  娱乐圈里的才女徐静蕾,既会演戏,又会拍电影,还能写书,写得一手好字,甚至创作了“方正静蕾简体”,是他人眼中妥妥的人生赢家。

  曾有人问她:你这么优秀,小时候父亲会夸你吗?徐静蕾毫不犹豫地回答“从来没有”。

  父亲的苛刻与严厉,让徐静蕾内心里的自卑情节根深蒂固,总觉得“你不行,你差远了。”

  即使拍完《将爱情进行到底》,徐静蕾红遍了全国,她依然没有成就感。

  因为她没有自信,也找不到自己。直到执起导筒,做了导演,徐静蕾才找到属于自己真正的自信。

  很多父母不敢轻易肯定和夸奖孩子,仅仅是因为“骄傲使人退步”。

  但孩子在父母经年累月的打击、声声句句的差评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失去自信,甚至抑郁成疾,酿成悲剧。

  前段时间网上曾流传一则新闻:博士女儿因为母亲的一句话选择跳楼自杀。

  妈妈是一名艺术家,去美国看望正在常春藤读博士的女儿时,因一些矛盾与女儿发生了争执。

  面对母亲不满的情绪,女儿问:“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

  妈妈回了一句:“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妈妈话音未落,女儿就跳下了阳台,年轻的生命就此画上句号。

  父母的肯定与鼓励,是孩子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和力量,是他们快乐的源泉。

  但那些信奉“打击式教育”的父母,会把孩子的快乐视为最大的敌人,让孩子陷入不自信、自卑的漩涡里,自我的价值永远都在他人的评价里,即使在成人之后,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找到自己。

  放下苛求的好评

  才是一剂良药

  演员马伊琍一直在教育孩子上颇有心得,她经常在微博上晒出女儿的日常。

  有一次,马伊琍发微博说:“一进房间看到床头有一碗冰西瓜,端起来就吃,又甜又解渴,她以为是妈妈留的,没想到女儿爱马说是她挖的,还特意挖了半个整西瓜中间最上面最甜的部分。”

  瞬间,马伊琍感觉女儿真是冬天的小棉袄,夏天的小冰棒啊。

  马伊琍不是第一次这样晒女儿,曾有一次她晒出一张照片,她戴着一顶可爱的纸帽,侧脸中长长的睫毛很抢镜。

  对此,马伊琍在微博上大大称赞这是女儿爱马的杰作:姐姐给我做的帽子很配我的发型,她取的角度也捕捉到了我天生的长睫毛。

  在那一刻,她不是作为明星,而是作为女儿爱马的母亲,她有种油然的骄傲与自豪。

  做为一名好妈妈,马伊琍时常记得给女儿好评,给她信心。但其实爱马总是这么乖的孩子吗?其实不然。

  前段时间,马伊琍在微博中说七岁的爱马居然想要打耳洞,一般妈妈都会直接拒绝,怪孩子爱臭美,不把心思用在好好读书上。

  但高情商马伊琍并没有直接拒绝爱马,而是想起自己高二时打耳洞发炎留下疤痕。

  她问医生,这个有没有可能会遗传?医生说,有可能,爱马如果打耳洞有可能也会发炎。

  于是,她把这个有可能会产生的不良结果告诉孩子,让7岁的爱马自己做决定,后来,爱马放弃了打耳洞。

  整个事情当中马伊琍没有一句差评,也丝毫没有责怪她小小年纪就那么赶时髦。

  马伊琍深深懂得,好妈妈绝不会做孩子的差评师。爱马在她眼里,一直是那个心灵手巧、善良可爱、有独特审美观的漂亮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孩子的“差评师”,以为打击式教育更能刺激孩子的要强,让他成长,其实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一旦家长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孩子就容易自暴自弃,会在心里觉得“原来妈妈是这样看待我的,我再努力也没用了”。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一个经常得不到肯定的人,他的潜能仅能被开发到20%~30%;而一旦得到肯定,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到50%;如果这个肯定来自于家庭,那么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70%~80%。

  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就自信勇敢,都是在父母的鼓励下越来越自信。

  没有哪个生命比另一个生命更优秀。那些活得更精彩更优秀的,只是父母在生活中放下了对孩子的“苛求”,放下了那些无谓的比较,而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感受孩子的优点。

  给孩子一些正确的评价,帮助孩子自我认识,自我定位。好的父母,绝不做孩子的差评师。

  摘自微信公众号“儿童心理课堂”、“装睡猫”,筱泓、装睡猫/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