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家的父亲拥有大的格局,母亲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利于语言与情绪的力量,来调和家庭的温度,那么这个家的家庭氛围将是温暖的,孩子也将健康快乐地成长。
父亲的大格局能发掘孩子潜力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古人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虎父无犬子”。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父亲心中格局的大小,决定了孩子的眼光是否长远,而眼光是否长远又决定了事物的成败。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位天资聪颖的神童,却因其父母没有远见,不让他学习,最终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著名的《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信中写道:“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要做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些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和格局规划。
那么父亲拥有大的格局会有哪些好处呢?第一,父亲的格局决定了孩子对待世界的态度,拥有大格局的父亲能有效指导孩子发掘自我潜力、创造自我价值,不会强制和束缚孩子的成长,而是给予他们独立思考空间;第二,拥有大格局的父亲给予孩子的是爱,而不是思想,有大格局有远见的父亲会因材施教,会为孩子的未来提供更加宽广的道路。
母亲的稳定情绪
如果说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是掌舵者、领导人的角色,那么母亲则是一个家庭的调节阀、供氧机。
美国作家克拉利萨·品卡罗·埃斯蒂斯写的《与狼共奔的女人》书中说道:“对大多数的成年人而言,即使一生只跟母亲发生过一次问题,心中就会存在一个说话、行为和反应跟童年时期一模一样的‘母亲复本’。”
可见如果母亲在与孩子相处中,不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长大之后很可能会情绪调节失衡。
据《宋史》记载,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在外游学,苏轼的母亲则在家中主持家务,担起教育子女的重任。母亲十分疼爱苏轼,但在教育方面对她十分严格,亲自教他读经史等书籍,不仅教他识字,而且特别注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苏轼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以及在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的高尚品质都离不开母亲的教育和影响。
母亲应当如何教育孩子呢?首先,母亲对孩子的正确指导显得十分重要,在孩子犯错时要告诉他哪里错了,错了又该如何纠正,慢慢引导;其次,母亲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情绪表达,要知道什么话适合与孩子交谈,而什么话不适合,不要传达过多的负面情绪以免影响孩子的性格和情感培养;最后,母亲要多表扬和鼓励孩子,表扬会让孩子更加自信,一味的批评会让孩子自责和气馁。
相关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钱志亮:亲子之间需要仪式感
爸爸妈妈给孩子的仪式,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拥抱、是临睡前的一句晚安、一个故事。 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成了孩子最美的记忆。
可能对于父母而言,做不做这些事情,对孩子的爱都不会减少,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偶尔的惊喜和仪式感,会给孩子足够的亲近感与信任感,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和乐趣。有心理专家认为:正常的身心成长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