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剖腹产手术后,产妇一直疼痛难忍,3天后在厕所排出纱布。涉事的北京某医院官方微博对此事作出回应:承认医疗工作中存在操作失误、沟通不充分等问题。
在第一个“中国医师节”后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百味杂陈。患者及家属的愤懑、社会舆论的质疑,都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的声音。好在这些愤懑与质疑,相较于过去的一些医患纠纷事件要理性平和了许多。有理有节地掘进真相,好过戾气横生地群体抹黑。
人非圣贤,医生亦如是。长眠于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已成为世人皆知的哲理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抚。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医疗诊断设备,但统计数字显示,各大医院始终面临高误诊率威胁,这一数字在15%~45%之间。武警总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病理学家纪小龙经过数十万临床病例的病理学统计,中国医生的平均误诊率在33%左右。
摆明数字不是要开脱责任,而是重申两个基本逻辑:一是概率上说,医院过失和误诊率等风险一样,属于一直在警醒又始终难以杜绝的事;二是在面对医院过失事件时,研判是非、厘定权责是关键程序。谁生病、谁吃药,谁疏忽、谁担责,个体问题无须标签化原罪,制度问题不能简单化处理。
但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医患之间、医院和社会之间、当事人与围观者之间,都当遵循法制逻辑,既不能一带而过地忽视,更不该捕风捉影、棍扫一片,直面问题并解决矛盾,才是理性的态度。
医学是复杂深奥的,医疗过程是精密繁杂的。中国医务工作者在高强度工作节奏中疲累而心焦,“上海部分医生门诊量是欧洲5倍”“我国全科医生缺口50万”等声音不绝于耳。回溯中国医师节的设立,除褒奖殊荣,也在于安抚医者们“超载”的心。如果总揪住一个问题不放、只及一点不及其余,不仅不利于事件解决,更会凉了医生的心。
当然,过失既然发生,医院的姿态和处理的结果,直接决定着事件与人心的走向。不包庇、不粉饰是止歇流言的根本;也要用全力、尽全责,对医生采取合理的制度保护。
在美国,医疗业者的执业安全状况和矿工等行业一样受“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监查;在日本,各医院大楼布告栏里都有“患者服务至上委员会”。此外,也可用“医生职业险”等商业手段保障医务工作者合法权益。多管齐下、多方着手,小概率事件能得到更稳妥的解决。
手术刀下殚精竭虑,无影灯里孜孜不倦;风里雨里乡村送医之路,千山万水街巷问诊之景……健康医疗秩序、和谐医患关系、崇高医德精神、浓郁尊医氛围,才是庇佑国民健康的美好愿景。